长涂岛的抗倭情结
沈磊 摄
长涂岛位于东经122°15',北纬30°14',南濒黄大洋,北倚岱衢洋,与普陀山遥遥相对,是舟山天然的避风良港和战略要地。了解了长涂岛独特的地情和人文内涵后,我始终感觉到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在心头碰撞和沉吟。
一、王忬长涂立水寨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初的一天清晨,寒气袭人,夹在大、小长涂岛间长涂港里静悄悄,只有海浪涌动着的拍岸声。在400多米宽的水道中间,停满了明军的大小战船。在一艘高大的楼船上,提督浙江军务的右佥都御史王忬(1507-1560),心事重重,一杯接一杯地饮着酒。江苏太仓人王忬是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授行人,当过正七品监察御史,一路顺风,擢右佥都御史,后又升到正二品右副都御史。此时,48岁的他有些微醉,清癯的脸颊显出红褐色斑痕,宦海浮沉,这次他自己也不知道未来的命运。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五峰船主”王直占长涂港为锚地,勾结倭人,进行走私、抢劫活动。嘉靖三十年(1551) 春,王直导倭至大衢山,率众攻入横港,黑吃黑杀了据岛盗首陈思盼,强夺了其船队,又出卖另一盗首龚十八。至此,王直确立了自己在海盗武装走私犯罪集团里的地位,并以捕杀陈思盼、龚十八为功,率倭寇突入定海(镇海)关,“叩关献捷,求通互市”。官军念其助杀陈思盼,馈米百石,王直却“以为薄,大诟”,投大米于海中。双屿战役后,王直收余部北上,入泊距舟山县城30公里的烈港(烈表山港)盘踞,实力最为鼎盛时,他拥众20万,巨舰百余艘,在舟山海上纵横。
嘉靖三十一年(1552),王直公然在舟山开市进行大规模的走私贸易。这一年三月,明廷以浙江倭寇告急为由,命王忬出任浙江巡抚,提督军务,巡抚浙江及福、兴、漳、泉四府,民间尊称他王总宪。王忬认为浙江本地军人“脆柔不任战”,启用了被废置多年的抗倭名将卢镗,征调驻守广东的参将俞大猷、汤克宽率部来会,并征调少数民族的狼兵、士兵到沿海,增修堡垒,严阵以待,还在战略要地长涂港、沈家门港一线设防水寨。应该说,他对长涂港的军事意义有充分的认识。东临公海的长涂港位于岱山岛东部,有丰富的港口岸线资源,周围还有大圆山,多子山,大、小西寨山等90个岛屿星罗棋布,可攻可守。特别是有近十五华里长的海岸可以靠泊千百艘大小战船,且不受台风影响,大风吹不到,巨浪涌不进,是天然的避风良港。所以他除在沈家门水寨驻留外,还经常驻留长涂港,亲自指挥剿灭海盗和倭寇的战斗。
嘉靖三十二年(1553)三月,王忬探知贼首王直结寨普陀山,遣参将俞大猷、汤克宽袭破之,因飓风发,贼率众逸去。闰三月,王直等又引倭大举入犯,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王忬在长涂港遣俞大猷等人率兵过灰鳖洋夜袭烈港,并亲自督军。王直猝不及防,于慌乱中乘船仓皇逃跑。
八月,王直一伙屯据普陀山潮音洞一带。由于长涂港离普陀山直线距离较近,王忬命副使李文进、参将俞大猷、都使刘恩至从长涂港水寨和沈家门水寨联合出兵,围战王直于莲花洋,一下子烧焚贼船50艘。王忬还命把总黎秀会同主簿李良模领军上普陀山,将殿宇拆毁,佛像、法器等装运至定海(今镇海)招宝山寺。在王忬及手下的严厉打击下,在中国沿海无处藏身的王直残部只好去了日本,暂住平户与萨摩一带岛屿,和肥前大名松浦隆信等日本浪人相勾结,并积聚实力,图谋反噬。他手下的倭人“勇而憨,不甚别死生。每战辄赤体,提三尺刀挥而前,无能捍者”,确实对明朝军民有一种心理威慑。
王忬以卢镗、俞大猷、汤克宽等“外来人”为心腹,又发银犒兵,激以忠义,深受将士爱戴,但也因此得罪了一批浙江当地的官员,在背后举报他一意孤行,抗倭不力。而明廷只看到倭寇四处窜扰的表面,却不深究真实原因,认为王忬在沿海抗倭行事不力,就调他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内地山西大同,改派徐州兵备副使李天宠为正四品右都御史,暂代他的位置。心事重重的王忬,在临去之前只好借酒消愁,这便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幕。他看着眼前自己创建的水寨和浩荡水师,还有得力干将俞大猷和卢镗,再想到浙江沿海外患日益严重,漫天的“倭烟”笼罩着舟山海域,更是愁上加愁。
但皇命难违。无可奈何的王忬只好告别他建立的水寨,乘着楼船离开长涂岛,赴山西去履新职了。而王忬巡抚大同后,虽然升任兵部右侍郎、蓟辽总督职,但因其子名儒王世贞恃才傲物,数积忤于权相严嵩儿子严世蕃,他自己又得罪了严嵩。蓟辽边事失利,严嵩等以此发难,堂堂一品大员王忬遂被下到死狱,嘉靖三十九年(1560) 被斩于西市。严嵩死后,王世贞为王忬鸣冤,遂得平反昭雪。
自王忬建立长涂水寨以后,长涂港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优势,被许多后人惦记。清嘉庆初年,福建同安人“镇海王”蔡牵看中了长涂港。他的武装船队以长涂港为大本营,驰骋于闽、浙、粤海面,劫船越货,封锁航道,收“出洋税”,并在海上与清廷对抗。嘉庆十四年(1809)八月,蔡牵与清军闽浙水师连续交战于浙江渔山外洋,遭清军围击,寡不敌众,发炮自裂座船,与妻小及部众250余人沉海而死。
1916年8月25日,孙中山偕胡汉民、邓孟硕、朱卓文、陈去病等人乘建康舰视察舟山群岛,考察建筑军港的条件。孙中山亲临长涂岛视察港域,还乘小船到长涂港南岸视察,小憩于西端依山朝北、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的娘基宫,不胜感慨,情有所钟,称长涂港真是一条优良的天然军港。孙中山的舟山之行为他的《实业计划》中“东方大港”的设想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在《建国方略》中提到“舟山应该是沿海岸重点建设的商业港及渔业港,它是上海东方大港的助手”,并列长涂港为渔业大港。
多少年来,长涂港一直被人惦记着……
二、“倭井潭”的传说和戚继光长涂港剿倭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秋,28岁的山东登州人戚继光(1528-1588)由登州卫指挥佥事调任浙江都司佥书,次年以足智干练升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及所辖各县,抵御倭寇。戚继光多次与倭寇作战,先后取得慈溪龙山、定海岑港、临海桃渚之战的胜利。
嘉靖三十六年(1557)九月,王直驾驶异样巨舰,精选骁勇之倭数千,满载火炮器械,浩浩荡荡向舟山进发。二十五日,王直船队抵达舟山,停泊于舟山岛西面的岑港码头。浙江总督胡宗宪在卢镗等将领的协助下,设计诱捕斩杀了海盗汪直。王直义子王滶手下和倭寇3000余人盘踞岑港,声称要为汪直报仇。胡宗宪下令让卢镗、戚继光和俞大猷等诸将向王直在舟山岑港的余孽发起猛烈进攻,屯聚岑港的倭寇抵挡不住,在一个深夜乘船退出岑港,转移到舟山北面海中的小长涂岛。他们逃到小长涂岛后,首先寻找饮用水源。他们见小长涂山东北角山脚下有一口水源旺盛、水质干净、大旱不干的大井潭,于是就强行霸占为己专用。这就是小长涂岛的“倭井潭”。
人可数天无食,不可一天无水,水是海岛人的生命之源,大井潭被倭寇霸占之后,为了生计,岛上百姓们只得翻过小长涂山冈,到后山的荒滩里掘井取水。因离海边太近,那井水又苦又涩,难以下咽,苦不堪言。岛上百姓们看到倭寇盘踞岛上横行不法,个个义愤填膺,在干渴苦涩中,大家都有与倭寇抗争保井夺水的想法,但面对这群武装到牙齿、杀人不眨眼的“倭寇”,赤手空拳是斗不过的,只能敢怒而不敢言。当时,小长涂岛上一户张姓的抲鱼人家里有三姐妹,父亲出海时遇倭寇被劫掠残杀,噩耗传来,母亲哭得死去活来,悲愤而亡。三姐妹中一个20岁、一个18岁、一个16岁,三个柔弱的姑娘长相美丽、身材纤巧,但骨子里都有着一股血性刚强。国难家仇,实在是忍无可忍。于是渔家三姐妹商量后,决定挺身而出为村民们出头灭倭夺井,但不能硬拼只能智取,最后商定往井里投毒,毒杀恶贯满盈的倭寇。三姐妹磨快了剖大黄鱼的鲞刀作为“屠倭之刀”,在一个风高夜黑的夜晚摸到井边,先是用锋利的剖鲞刀“解决”了两个守护在井边的倭寇。正在她们要往井里投药时,被从老街过来巡夜的倭寇发现了。倭寇们拿着长五尺的倭刀纷纷冲了上来,三姐妹见势不妙,“与东洋矮子拼了! ”一边与倭寇拼死相搏,一边沿弄堂向海口退去。但终寡不敌众,被倭寇三面包围,最后浑身鲜血淋漓的三姐妹为了不被俘受辱,跳入了波澜起伏的大海中。后来,在三姐妹投海的海面上,沧海横流之间耸立起三块独立的礁石,传说这是三姐妹忠魂化身的“三姐妹礁”,日日夜夜,至死不渝地守护着长涂山。于是在长涂岛民间,又流传着“三姐妹礁”的动人传说。
嘉靖三十八年(1559),时任参将的戚继光率戚家军经黄大洋入长涂西口进长涂港剿倭寇,并派战船封住岛北西鹤嘴、西鹤嘴水道。岛上百姓见戚家军奔袭长涂,也纷纷举着锄头、篙子头“里应外合”,一时长涂岛上杀声冲天,地动山摇,直杀得倭寇焦头烂额、鬼哭狼嚎,落入海中溺毙无数,十里海滩尸体遍地。官军合力,一举剿平了岛上倭寇 ,大井潭也回到了当地渔民手里。虽然此后,倭寇几度想重占长涂港,但在戚家军的威镇下,他们只能望岛兴叹。至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巡抚胡宗宪部在两头洞(双合山岛)、剑山(大长涂山)歼倭船3艘,斩倭首数级。是年起,倭患基本平息。
三、长涂岛人的“抗倭情结”
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日本在内战中失败后流亡海上的封建主、武士、海商、游民组成的倭寇队伍就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舟山群岛遭倭寇的侵扰前后历时达300年之久,深受其害。长涂山自明嘉靖二十七年起,也多次遭到倭寇的侵扰。忠魂长在,长涂的老百姓对敢于反抗外来侵略者的英雄一直是抱有崇敬的心情,这从根本上来说,来源于长涂人爱国爱乡的情结。如果长涂的老百姓没有爱家乡、爱英雄、恨倭寇这样一个情结,是不会记住几百年前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和“抗倭三烈女”的。“靖康耻,犹未雪”,这么多年过去,长涂岛人依然对抗倭英雄保持着至高的崇敬,看,“参府庙”香火不断;听,英雄事迹广为流传。
“浴血平倭奴疆域幸以安然无恙,忠魂护社稷黎民方可康乐有嘉。 ”为了纪念戚继光抗倭,长涂百姓在“平倭井”(俗称“倭井潭”)边建造了“参府庙”。还有一条细长的“参府弄”,从海口可以一直通往“倭井潭”井边的“崇德门”。在“倭井潭”上方“康乐苑”梁坊上,描绘着“戚继光力战倭寇”“戚继光抗倭”“戚继光督战胡元伦冲入寇群”“戚继光拜访陈大成”“俞大猷派人招降”“戚继光摆鸳鸯阵”“戚继光攻打舟山”“戚继光命令王如龙”“戚继光三箭定杭州”“戚继光埋伏西风岭”等场面,一幅画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如“戚继光三箭定杭州”,实际上是说“龙山之战”的故事:嘉靖三十五年(1556)九月,倭寇800多人打到龙山所,分成三路猛冲过来,明军纷纷溃退,刚上任不久的宁绍台参将戚继光见形势危急,连忙跳到一块高石上,一连三箭射死倭酋,倭寇这才退去。还有“戚继光摆鸳鸯阵”: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小等特点,戚继光创立了形似鸳鸯结伴的鸳鸯阵。此阵法以十一人为一队,居首一人为队长,旁两人夹长盾,又次两从持狼筅,复次四从夹长矛、长枪,再次两人夹短兵。阵法可随机应变,变纵队为横队即称两仪阵,两仪阵又可变为三才阵,三才阵攻防兼宜。经过“鸳鸯阵”法的演练后,戚家军在与倭寇的作战中每战皆捷,倭寇畏称戚继光为“戚老虎”。
另外,为了纪念三姐妹为保井夺水英勇献身的事迹,后人在井边建了一块“抗倭碑”,镌记其事,以示后人。
今天,戚家军剿倭的鼓角声已远去,长涂港中的硝烟也早已散尽,但“倭井潭”“抗倭碑”和“参府庙”这些纪念文物,已成为长涂山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见证。
其他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