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场景不简单的延续
作者:郑剑峰发布时间:2012-04-18 11:27:20信息来源:
——评谷频的诗集《简单的场景》
文/郑剑锋
谷频是我的老朋友了,因为诗歌我们相识,因为诗歌升华友情。虽然在一起的时候,谷频很少彰显诗歌写作的成就,但我总是关注着谷频的创作,也许创作的本身就是交流,每当他推出新作,就像是感情上增加了厚重与了解。今天我所看到的是又一部谷频出版的诗著《简单的场景》(中国青年出版社),这是他勤于付出的结晶。
谷频是个性个达观而开朗的人。他做事热心,白皙文静的外表下总是包裹着一团火。待人热情的风格,让人感到与他相处是快乐的。这些也构成了他人格的凝聚力。
读谷频的诗有一种亲近感,波浪、涛声,围绕海洋层出不穷的意象总是离我们那么的亲近。谷频诗《海湾》:“这是大海圣洁的前额,她的容貌/散发月亮的光泽/……如果是一张网把欲望赶出了海湾/我的勇气只能来自膜拜的龙骨/一对真正的翅膀/每一个海拔都不会改变船舶的眺望。”有时读着他的诗,我似乎能够感受到谷频呼吸的起伏。从诗中我甚至于能真切地感受到谷频心灵的融入。
谷频的诗意象繁复,给人激昂,奋发,透出人生的真和对生活的爱。《听潮石》中“告诉我,是谁内心的涌动/最终让岩石的激情接近于沸腾/如火山一样喷迸潮音/鱼的目光借助禅意/在青苔之间隐伏,而幻觉中的/万朵莲花花瓣缤纷,飘落红尘……”也许这正是谷频内心中珍藏的价值发现能力,他能够从一块礁石中提练出对生命的感悟。多年来,谷频始终以一个诗人特有的善良和敏感去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以多思善感的心灵触摸自然,透视生存的时空。
任何时代,公众对某一社会群体都怀有特定的人格期待。作为群岛的先锋人物,我非常赞成谷频对海洋的认知:诗人应该关注跳跃在整个海洋的心灵。由于海洋与岛屿的地域特殊性,舟山海洋诗歌从不断探索的层面上讲,可以说是一种“不被渲染的先锋”。海洋文学是以海洋风情、海岛文化为底蕴的最具海域本质的文学,作为海岛作者来说,立足海洋是一种开拓也是一种归程。大海割断了岛屿与大陆的脐带,但这块土地从不因远离大陆而变成封闭而贫瘠的文化沙漠,就如同海洋文学的出现,也是海岛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
地域代表特色,为什么说“民族的才是世界?”这跟特色是有关系的。海洋诗歌的追求就是我们恪守生存与创造的基石,是“群岛”突显生命和价值的根本。文学既有地域性也有时代性,当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作家更需要的是社会责任感。我特别欣赏谷频的组诗《简单的场景》“一根缆绳,就有一寸寸的思念裹在里面/我不怕衰老,也不怕孤单/热情虽在消逝,但对大海从不厌倦”。这种近乎痴迷的情怀,深刻地在谷频的血液中流淌。这一组诗中的《传灯庵》《海防博物馆》《灯塔博物馆》等,让我欣喜地看到了诗人对现实的观照,驻足历史博物馆,发出对时代的呼唤。正像诗人诗中所言“每一页打开的都会是/岛屿文化最醇朴的汁液”。站在审视的角度,谷频对历史作了一次回望和思考。
谷频早期的诗歌表现手法繁复、先锋,近期的诗歌创作经过了提炼,有人性,有高度,更多地走向了平易。“诗人不是单为诗人写作,而是为人类写作”(华兹华斯语)。时代性是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重要原则。诗歌的时代性就是在艺术创作上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进入新的世纪。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发生于我们这个时代、与自己有直接关系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然而。有的诗人却对时代洪流的激荡无动于衷。忽视主流大众的文化需求。退缩到时代的边缘,沉迷于朦胧晦涩的个人化隐秘写作中。一些不知所云的诗歌远离时代,远离大众,不能激起大众的情感共鸣,即使语言运用再精致,创作技巧再高明也无法得到大众的喜爱和广泛传播。
诗歌深沉内涵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性真实的表达。同样,人就其本质来说,不仅是时代的、大众的代言人,更应该是艺术哲学家,其使命就是以自己的生命领悟、生活发现给人启迪和引导。我们时刻都在阅读,更可以说在积聚。当我读到狄金森的诗歌“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我感动来自大师对诗歌的把握,特别是那种对人生追求的真实感悟。
“诗的诞生,首先是时间的捕捉和情绪的激发”(韩作荣语)。谷频作为群岛诗群重要一员,以海岛风情的描写来反映海岛生活,表现大海的壮阔、奇特和自己长期生活在海洋之中的切身感受和对大海的理解与歌颂,其中大部分的海洋诗主要表现的是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多年来形成了其思维空间的多元、激情、深刻。
最难能可贵的是,谷频对诗的创作十年如一日,立足海岛,坚持特色,在海洋诗的创作上,勇于探索,敢于超越,并带动“群岛诗群”这个群体用不同的视角,从不同的层面,驾驭各自的语言技巧,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诗的海洋。这种可贵的坚持,显然不是简单的创作历程的延续。
在海洋诗的创作上,谷频是走在前面的人。
|
|
 |
 |
相关阅读:
- ·简单场景 缤纷情思(2012-04-18)
- ·生活的场景:诠释与对话(201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