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和世象的形象画卷
周波《头条新闻》一书的解读
今年春节回家,我唯一带的书就是周波的《头条新闻》,我想搞明白的是,作为一个小小海岛上的作家,为什么能入围2007年小小说的最高奖“金麻雀”奖,能成为2007年全国小小说十大热点人物?薄薄的一本书,我差不多是花了两个星期才逐字逐句地读完。我感叹于周波对于人情世象的细致把握,惊奇于他对细节的高超运用,我也常常被作品的幽默与机智而发笑。但读完整本集子,我的心情反而多了一个思考,我想起了美国学者尼布尔说过的一句话:“群体的道德低于个体的道德。”
切入肌理的官场世态
周波这几年的小小说被人冠以“官场小说”的名号,该是他不少作品都以“官场”作为背景的原因。而在我看来,最主要的还是他作品的实力和深度。他对官场世态切入肌理的叙述与表达,让他成为小小说中这一题材的优秀代表。《失眠的夜》刻画了一个外出时与领导同睡一室的小人物的形象,作品中,小人物的微妙心理和活动被叙述得细致入微,下属对于上级的心思揣摩在矛盾交织中得以不断呈现。在作品中,主人公的选择方式体现了一种特殊的服务意识,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揣摩,其实用“伺候”一词方可称得上。从他身上,我看到了那类小公务员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影子,感受到了胆怯的小官吏可叹的灵魂状态,而这种人格失落现象,正是官场的常态之一,表症之一,骨子里是一种奴性在作怪。它让我想起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一个小公务员之死》,《小公务员之死》写的就是一个因为没完没了猜测上司心理,忧郁而死的可怜虫的形象。在我们当下的官场上,领导干部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眨眼,一皱眉,甚至一个哈欠,一个喷嚏……也会成为某些人的关注和揣摩的内容,而揣摩的潜意识动机,正是我们头脑和日常行为中爱慕权力的渴望。《鼓掌》是周波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小说中,鼓掌是结束的代用语,鼓掌是为了结束一种冗长的状态与仪式。在这样的仪式中,人其实是机械的,都“哈欠连天”,没有激情,而鼓掌就成了从这种仪式中解放出来的仪式,“鼓完掌,我浑身遍布着解脱的快感”。令人深思的是,这样的仪式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生活状态与习惯。小说不同于日常的深刻之处在于,在下午的电视电话会议上“我”也“忍不住鼓起掌来,而这时我也听见会场里跟着鼓起掌来”。而在家里收看电视时,我也“鼓起掌来”,“我听到电视里也有掌声”。在这里,程序的力量,习惯的力量得到了层层推进的呈现,而小说的深度也得到了不断的掘进。中国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官本位的历史和传统悠久而绵长,并以文化的形态浸入了人们的精神与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也就是官场文化。周波小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基调就是由这种文化品格培育出来的。在世俗欲望日渐膨胀的当下,在卑微沮丧与踌躇满志,惴惴不安与颐指气使的官场众生相中,作家显然不是一个冷眼旁观或兴致盎然的看客,而是通过自己的小说写作,揭示了官场中种种人物的微妙心理,人们对权力的渴望与念想,其中也不乏对人性异化的深切忧虑。周波小说对官场生活的熟悉,对不同层次官员心理的准确把握,以及在细微处表现人物,体现题材特征等方面,都显示了作家相当的文学才能和想象力。在《失眠者》这一作品中,主人公因为总是替代领导开会而失眠,在主人公看来,治疗失眠的方法是将领导的话录音下来,晚上睡觉时播放。在这样的习气中,主人公浸染其中,“模仿”开会,“模仿”领导讲话已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并获得他人包括老婆的夸奖。这是现实给予人们的无形伤痛。这种伤痛,对于主人公来说,可能是无意识的,但这种无意识实际上更令人思索,因为这种对官场的无意识崇拜与向往,正凸现出人们的一种惯常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结构,而这种生活方式和心理结构正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进入我们的呼吸。这是体制的力量和尖锐之处。在小说中,主人公也曾经抵制过,但他放弃了,并从模仿中获得了一种内心的平衡,进而与这种体制混淆在一起。加拿大学者查尔斯•泰勒在他的研究中指出:一个群体或个人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只得到扭曲的承认,就会遭受伤害或歪曲,就会成为一种压迫形式,它能够把人囚禁在虚假的、被扭曲和被贬损的存在方式之中。周波小说所表达的问题不仅仅限于作为人物的心路历程和生存观念的改变,事实上,它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在于概括了已经被我们感知却无从体验的社会普遍存在的生活政治,在于深刻地反映一种制度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生活以及心理结构的支配性影响。这从《三点》中可以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三点》是对一个官员话语习惯的极富典型的描述。小说的几个场景,时间跨度长,空间跨度大,具有很强的时空感。在这个“三点”官员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类似官员的影子,大会小会,大家小家,从政府大事到家务琐事,无不有三点的真实存在。在官员退休后,这样的“三点”话语权仍延续着。要知道,话语权是权力最重要的表征之一,所谓“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只是这种话语权的极端表现罢了。“三点”形象地凸现出体制对人思维的控制与影响。这种对人思维和思想与影响是习惯性的,是不可逆的。它既是僵硬的,又是线性的,存在于我们的每一个中间,并以文化基因的形态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遗传在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中。读过周波的小说之后,我的内心充满了一种焦虑感,它在不同的层面所揭示的官场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现实和文学的现象,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在官本位的制度下,权力的诱惑与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普通人对权力的理解和向往,是官场总是问题的基础;获得了权力的人对权力利益的兑换,是这个基础的逻辑后果。陈独秀在晚年的著作《无产阶级与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不是斯大林产生了独裁制,而是独裁制产生了斯大林。”独裁制产生独裁者,同时也产生奴才,而奴才是没有自己的思维器官的。专制的文化土壤一旦形成,很难自行产生改变自身的思想力量。
深邃的世象描摹
如果说周波的“官场小说”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家的艺术功底和文学笔力,那么,他对当下社会和世道人心给予深切关注和透视的作品,则为现今中国社会文化提供了另一种景象。《漏》讲的是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李四家的屋顶漏水了,而“楼上住的是俺局长”,李四想跟局长去说,但怕进去,“惊魂不定的李四于是回了家”,又买了水果送去,但仍然没说家里漏水的事。故事的结局出乎意料,李四的老婆火了,自己去“评理”,但“不知怎的停住了”,“不敢敲门”,“局促不安”,“一脸的无奈”——李四的老婆也没说,准备明天“也去买水果”。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又是一个很自然的结局,符合当下一种文化情形下的生活情理:在官为本的生活环境下,李四老婆的选择其实与李四一样,当是生活的无奈。可以说,周波小说最值得重视或谈论的,就是作品中对官本位制度下世道人心的透视和关注,是作品中对人在官场外力挤压下人性种种情绪的叙述,和当下所普遍存在一种道德与文化危机。在《楼上楼下》这一作品中,大楼是一种体制的象征,楼上楼下是一种等级的象征。在这个等级氛围下,修理楼道开关这一件事情显得冗长而见不着底。这是一种繁复的程序,需要上上下下的严密的动员、贯彻与执行。从上到下,执行得漫无边际,而事情的实际结果赫然呈现在那里。实际上,当结果只是一个一个举手投足之间,却因为体制内人们执着于相互的牵扯与扯皮时,生活的荒谬性,体制的僵硬性,机制的病态也就活生生地被呈现了出来。从这一点来说,《楼上楼下》是一篇有相当深度的作品,不可多得的反映官场痼疾的力作。周波小说所叙述的对象,大多是中下层官员,他们还没有处于权力中心。作者多从日常生活中表现这些人物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在《油菜花开》这一作品中,办公室主任老伍面对“雪花一样多的发票”,记着老婆“别忘了拿发票,当主任的外面吃饭没人用自家款”的训话,不用说请外单位的饭票,连路边买只大饼买根油条也要开发票,为什么?“我买东西从来都开发票。”而当大饼店的店主把地上一张不知是谁丢下的车票给了他后,他仍然当做早餐票报销。而当丢了水果票后,老伍竟然“从睡梦中大叫一声,然后就没了声音。”小说最后借小孩子的儿歌点出,这是官场的一种职业病,是官场体制下给小人物所养成的一种精神性伤害。这种伤害,其实不是肉体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式、处事方式和思维方式。这让我联想起《儒林外史》上范进中举的情节,范进数十年举考不中,中举后竟然发疯;而老伍为丢发票而发病。时代不一样,形态不一样,但本质何尝不是一样?“都是制度惹的祸”。 在阅读周波的时候,读者除了可以看到官场政治的内在阴影给予人的精神影响之外,更可注意的是在这种氛围下新的畸形人性的产生。《裸体》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在这一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出充满幽默与荒唐的戏剧,看到一个作家如何把一种体制、一种环境对于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影响与戕害表现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境地。《裸体》让我想起了《红楼梦》的一句名言:“真亦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制度对真、善的损害是根本性的,触及到人的精神与思想,触及到对人性的扭曲。德国希特勒时期,当任何一个德国人痴迷于如此盲目的个人崇拜以及极端的爱国主义情绪当中,自然就会陷入于集体的无意识,从理智走向疯狂,从善良陷入邪恶,从文明堕落为野蛮——他们可以灭绝犹太人。因为在那个世界里,世界已经失去常态而变异,为此,每一个自己必须变异——从美变到丑,从衣男变到裸男,从人变到兽。这样的荒唐性戏剧,在中国也存在过,“文革”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人为了表达“忠诚”,为了跟上形势,就必须进行“划清阶级界线”,丈夫揭发妻子,儿子出卖父亲;妻子告发丈夫,女儿断绝母亲,否则就会遭受被人唾弃的命运,成为人间的异类。而更令人悲哀的是,人们却一直沉浸在一种崇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中,真的以为自己是跟着伟大领袖在从事一项创造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神圣事业。黑格尔曾经说过一句极为深刻的话:“国家不是建立在物质上,而是建立在精神上、思想上的。”在小说中,李四面对着遍地都是裸体的人间,他真的觉得他生活的世界都是裸体的了:周围的人,包括自己的妻子、邻居、电视上的女主持都是裸体的,在这样的情景下,他只能“绝望地脱下了自己的衣裤”,“像大街上所有的裸男一样走出家门。”周波通过这样一个近乎荒诞的小说架构,完成了对世界的一种哲学式的理解与解构,从而构建了自己的文学殿堂。
温暖的人情表达
周波的小说并不全部是冷色调的,也有不少温暖的人情表达。《棉花糖》是其中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这一作品里,从形象上说,父亲的形象相当丰满,细节甚为充实,深刻地反映了“父爱”这一主题。从情节上来看,既有写实又有虚景,波澜起伏,一环紧扣一环,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使得作品真正成为一个精品。而最美的是它的语言,全篇呈现出极强的语言表达力,其中动作描写尤为出色,而景物描写、场景描写、神态描写也各具形态,全文语言表述“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极富感性的魅力。《最珍贵的照片》则通过对一个特殊的人物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场景中的刻画,表达了一种普遍性的人情温暖。小说最后一句“我一个人待在监狱里就够了”使得全文爆出石破天惊的力量。在“他”心里,自己把女儿的照片放在自己身上,犹如女儿也待在监狱之中,父亲对女儿的感情也就跃然纸上。在我所看过的写父女之情的作品中,这是一篇极富力量,又能打动人心的作品。而全文的情节依据着一个个场景一步步推出,主题也在最后得到淋漓尽致的凸现,很有震撼力。全文的铺垫非常厚实。周波小说所叙述的是他凭自己的情感所敏感到的各种生活与情感经历,但正是他的这种敏感,触动了读者内心那根敏感的神经,使读者在这样的场景中更深刻地体认自己,发现自己的内心,观照自己的内心,从而获得人性、道德的普遍意义。读者从他那里重新获得自己,人与人之间,人与官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了一种相互的观照和沟通,并进而得到一种改变状态、改革社会的共识。如果要说作家有什么责任和使命的话,我想这就是一个作家的责任和使命。
细节的力量
如果你看过《铁皮鼓》,一定不会忘记那个男孩在纳粹集会上的尖叫;读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不会忘记那顶黑礼帽……这些细节给作品增添了别样的魅力,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情意味。而周波也具有类似这样的眼光,并加以纯熟运用。在他的小说中,不论是人物形象的素描性,还是结构、场景的多样性,都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来实现。在作品《最珍贵的照片》中,“他”先是“眼睛湿润着吻着照片,整个身子突然间颤抖起来”,当妻子说“照片你留着吧”时,“他赶紧把照片从窗口里递了出去。”妻子把照片移进来,“他咬着嘴唇把照片推出去。”妻子再次把照片推给他,“他又看了看照片,眼角噙着泪水,挡回了她的手。”小说最后一句“我一个人待在监狱里就够了”使得全文爆出石破天惊的力量,“他”对女儿的感情也给了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这种新颖、具体、富有特征的细节使作品丰盈饱满,达到了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效果。周波的作品大多凭借细节来穿针引线,细节构成了一个个场景,而场景不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在呈现中得到加强,得到递进。比如《鼓掌》,作品通过“上午”、“下午”、“晚上”这三个鼓掌场景的呈现,从一般的会场,到电视电话会议,再到家里看电视,深刻地反映了官场习惯给予人的行为、思维的影响;官场习气已经浸入于人的生活,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周波细节的深刻之处还常常蕴涵着哲学表达。卡夫卡的小说故事总是荒诞不经的,比如人成了虫子;一个看得见的城堡却永远走不进去等等,卡夫卡就是用这样的故事完成了人被异化这个主题的哲学表达,可读他的小说我们却不觉得“假”,相反有一种刻骨的真实感,为什么?因为他是个描写细节的天才,他的细节在艺术上真实无比。周波的小说也有这样的因子,《裸体》就是这样一篇代表性的作品,在这一出生活的荒唐剧中,作家把一个制度对灵魂、思想的影响与戕害演绎得淋漓尽致。常常出现这样的一个现象:一部小说从作者到故事都被人遗忘了,可它的关键性细节却被人津津乐道。例如:《儒林外史》里严监生弥留之际伸出两个指头以示两条灯芯太费油的细节,让人刻骨铭心。周波小小说的细节也往往能达到这种效果,它们非常精彩、凝炼、独到,不仅是小说的血肉,还给作品以画龙点睛的力量。比如《会风》、《棉花糖》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善于表达人物的心理,使一种形象、一种现象描述得入骨三分,这是周波在运用细节上的第二个特点。比如《鼓掌》、《失眠的夜》等。西方现代主义小说鼻祖亨利•詹姆斯指出:“艺术本质上就是选择,但它是一种以具有典型性的,具有全面性为主要目标的选择。”周波正是这样善于通过对特殊时代背景下人物言行举止的细节描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格精神,从而两相对比,反衬出时代的荒谬,平添了作品的厚度,使其具有极强的历史纵深感。达到艺术的真实,这是周波小小说在细节运用上的第三个特点。巴尔扎克曾说过:“小说是庄严的谎话,可是在这种庄严的谎话里,小说在细节上不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小说细节描写的真实,是一种高于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而且这种逼真可信的细节又概括社会某些生活的内在底蕴,尤其显示了官场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本质,极富艺术表现力。比如在这《失眠的夜》中,人物的行为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小李“实在太累了,眼皮像冬日里的一叠床被重重地压了下来,唯有两只黑黑的眼球做着最后的挣扎。他生怕自己不小心真的睡着了,就一直不敢睡在床上。他不停地用手拧自己的腿,不停地进出卫生间冲凉水。”而当早晨局长回来时,“小李突然间换了个人,刚才一脸的倦容一扫而空。”“红光满面”,“却怎么也睡不着”,“失眠了”,“据说从此小李在家里也睡不着觉”。 在细节的运用上,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共性的特征。他所表述的细节,其具体的客体、表象和内质有着统一的有机联系,从共性的细节中书写整个官场世界的无意义、无奈感,体现出生活给予人的一种焦虑和恐惧。他的作品往往漂浮着一些细节的碎片,可整个文本是模糊的,只让你感慨于一种人生的荒唐。如《路灯》,在这里,官员腐败的手段可以是极其丰富而细致精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我们可以看到,官场的手段是不需要法定与透明的,而只求有效性。由于文化特性使然,在官场使用什么损招都不足为怪了。
层层推进的结构
在周波的小说中,情节显示出与传统小小说不同的表达。这种表达,不是在某一个情节的连续性上,而是在场景的连续性上,或者说,周波的小小说淡化了故事性,而更强调结构安排的递进上,强调场景的转换上,这种转换是围绕着小说的主题,或者说某一种共性的呈现来实现的。有时,又以一个贯穿小说首尾的细节来得以完成的。比如《植树日记》。《植树日志》与其说是植树日志,还不是说是官场日常生活的实录更恰当。正是这种琐碎的记录,才显示出这一小说的特别意义。在这里,官场生活的意义、过程、快乐与程序一一得以呈现,在看似平常的记录中,显示出极大的视觉冲击力量。这是官场生活的常态之一。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记录,植树的意义被放大,让人深思。小说的直接性、目击性也得以体现出来。在周波那里,虽然作品的情节得以淡化,而结构却得到加强,这也是他的小小说绝不同于故事的地方。比如《三点》。在这一作品中,情节以结构的方式得以呈现,通过一个个场景叙写了官场背景下人们特定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这使得他的小说往往时间跨度大,空间感强,时间推移快,也使得小说达到了一波三折的阅读效果。周波小说的情节安排已经传统情节环节的限制,有的没有破题,直接写开端;有的一上来就是高潮,然后丝丝入扣地交代前史前因。这种情节,合乎的是生活逻辑,而不是生活的表象;是艺术的再现,也具有审美的特质。比如《路灯》,他不强调前因后果,而是把最核心的部分直接的加以叙述。《路灯》在布局上相当细密。“路灯”作为一种官场的潜规则,主人公原先并不熟悉,但夜路走多了,门道也自然摸出来了。为了掩人耳目,通往领导们住的0号楼路上的“路灯”成了一种屏障;路灯本来是用来照明的,作品中却被赋予了“任务”的意义,为人所操控。而其实,人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被一种无形的制度操控着。
灵动的写作
作品的灵动性显示出一个作家在文学上的禀赋与智慧。在周波的小说里,幽默是灵动的一个重要元素。他很少调侃;他的幽默往往显示出一种体制下的无奈,比如《漏》。另一方面,他的幽默又显示出社会与生活的荒诞性。在一个官本位的世界里,荒诞性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以写官场小说见长的作家周梅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道:“官场的语码系统,外界只看到那层壳,看上去一切都很庄严,一到后台看看呢,很可能是哑然失笑。”官场和大众犹如此岸和彼岸隔开的两个世界,具有不同的语码系统,周波的小说却为读者拉近了其中的距离,让大众也看到并领悟到官场的一些形态,比如《失眠者》。在这一小说中,治疗失眠的方法竟是将领导的话录音下来,晚上睡觉时播放。而《油菜花开》的老伍“买东西从来都开发票”,连路边买只大饼买根油条也要开发票,当丢了水果票后,老伍竟然“从睡梦中大叫一声,然后就没了声音。”周波作品的这一特点,在《裸体》中得到最为淋漓的表达。李四面对自己生活的“裸体”世界:他周围的人,自己的妻子、邻居、电视上的女主持都是裸体的,他也只能“绝望地脱下了自己的衣裤”,“像大街上所有的裸男一样走出家门。”作家通过这个小说,把生活的幽默加以艺术的诠释,而这样的诠释充满了令人惊奇的荒诞感,让人无不想起《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黑色幽默。故事在荒诞中完成了对世界的一种哲学式的理解与解构,构建了自己的文学殿堂。《魔袋》告诉我们,官场的贪欲,即使是魔袋也是无法解套的,都说想像力是无限的,但中国人丧失了想像力了吗?是的,在腐败面前,中国人确实缺乏想像力。官场就是这么荒谬,然而因为荒谬,所以存在,所以真实;而那些需要理由来证明的“爱情”,我们知道,大多并不真实。灵动性的第二个元素是他作品的语言。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曾说:“艺术的艺术,表达的光辉和文字的光彩,都在于质朴。没有什么比质朴更好的了。”在周波的创作中,这种语言的质朴近于白描,那些富有时代感的细节常将官场的荒诞味渗透于平实质朴的叙述语言之中,从而产生一种愈品愈苦、余味绵长的鉴赏效果。他善于使用镜头感极强的绘图手段将一幅幅质朴的画面推到读者面前,令读者似欣赏一幅画或者在看一部电影。比如《头条新闻》。这是一篇相当现实的作品,作家对官僚作风的批评(或许批评谈不上,但至少是一种呈现)表现了一种朴素而深刻的呈现。这种呈现,在写作上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却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但有时,他的作品又具有很强的文学描述能力。在这一点上,《藤椅》与《棉花糖》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表述上一个绵密,一个疏朗;结构上一个开放,一个显得更紧凑。《棉花糖》的动作描写尤为出色,同时景物描写、场景描写、神态描写也各具形态,全文语言表述“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极富感性的魅力。周波的文学描述能力在心理描写上尤其显得突出,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画使得小说绵密而富有生活气息,真实而自然。比如《失眠的夜》。“他想把钥匙拿过去给局长又觉得不妥——哪有让领导自己开门的?不拿过去吧,也不知局长啥时能打完。去催吧那是万万不可的,扫了领导兴致他明天肯定吃不了兜着走。”如此矛盾而真实的心理活动,深得官场人物心理之微妙。正像哲学家的思想总是冲击着有限性的边界一样,作为一个有独到观察力和想象力的作家,周波的想象力常常超越着有限的空间边缘。因为他深知,他的路还很长,“整个世界,作为人类思想的飞翔领域,还是不够宽广。”(朗加纳斯《论崇高》)
相关阅读:
- ·周波和他的轻官场小小说(2014-06-21)
- ·用心和爱凝结的文字(2012-04-18)
- ·平和而真实的亲切---赏析孙海义诗集《我的波浪家园》(2012-04-18)
- ·在波浪和天空之上(2012-04-18)
- ·谆谆人世语 悠悠父女情(201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