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舟山地理 >

舟山地理

江窑湖

江窑湖位于岱山本岛北端,隶属于东沙镇泥峙村。200多年前,住在湖边的先民曾建窑烧缸,故名“缸窑湖”。清康熙《定海县志》、光绪《定海厅志》、民国《岱山镇志》中均记载有“缸窑湖”之名。

为何“缸”字演变成了后来的“江”字,可能当地方言“江”“缸”发音相同,人们在书写或代代口耳相传的过程中,逐渐将“缸”字演变为“江”字。久而久之,“缸窑湖”成为如今的“江窑湖”。也可能是觉得“江窑”在字面上比“缸窑”更雅致蕴藉,时光荏苒间,便成了约定俗成的写法而 窑 固定下来。

根据泥峙境内江窑畚斗岙出土的文物和江窑湖古窑址表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江窑湖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生齿日繁。在《岱山镇志》中提到:“缸窑湖,中有施家岙、桐盘湾、黄沙湾等处,居民约共百余户。又有关帝殿一所”。

1949年,江窑湖属岱中乡第16保。解放初,江窑湖为岱中乡第16村。从1961年的泥峙公社到1986年的泥峙镇,这个时候,江窑湖已成为泥峙镇下属的9个行政村之一。到了2005年4月,江窑、江窑湖、泥峙、余金4个行政村合并成立新的泥峙村委员会。2017年,江窑湖所在的村民整体搬迁。

江窑湖有江窑湖、关帝殿、桐盘湾、毛家岙、施家岙、黄沙湾6个自然村,以渔业为主,兼营农、盐、工、副等业。曾设有供销社、信用社、商店、小学、保健站。江窑湖北面为岱衢洋,有桐盘聆涛、海岬驿站、毛家岙沙滩等景点。江窑湖的烧窑遗址面积约500平方米,当年出土时有大量破碎、废弃的陶器。2009年,江窑湖古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个湖边立着这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碑。

 

对不熟悉江窑湖村的人来说,无法从字面上知悉这个村的历史。从最初朴拙的泥块,经过火与土的淬炼,到最终百缸林立。这中间,是一场火与土交融相淬炼的传奇。那么,当年建的这座窑在当时属官窑还是民窑呢?最大可能是民窑。选择这个地方,或因其周边有天然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陶土资源。岱山地处海岛,渔民出海收获来的鱼需要缸来盛、腌。缸、罐、瓦甑等在当时是必须的生活用具,用来盛水、装米、藏食品,即可防潮防霉,又能防止虫鼠蟑螂啃噬侵扰。

做缸在当时不仅是一门手艺,也是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那些做缸师傅做出的缸精准匀称,胎质结实,造型古朴,陆续被运往外地及被当地村民生活所用。

江窑湖村地处老鹰山西北的小岗墩下山岙,那么,这个村的烧缸历史追溯到哪个朝代?谁是第一个来此烧窑的人?

岱山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为蓬莱乡,明朝时,江窑湖就已经建厂烧缸、陶罐、甏等泥制盛器。那个带着烧制陶器技术的人隔海过洋迁来此地,并开始繁衍生息。他用技艺当做立身之本,生存之道。遥想缸瓦泥房,窑火百年,子子孙孙传下去。可惜,他的愿望很快破灭。明十九年(1386),朝廷以倭寇侵扰为由实行“清野之策而墟其地”,遣居民于大陆,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才展复蓬莱乡。陆续来此定居的大多是余姚、宁波镇海人,这些人拓荒开垦,耕海牧鱼置业,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职业。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于是种田、捕鱼、晒盐、烧窑制缸等。

民国期间,随着渔、农、盐业的发展,手工业工匠逐渐增多,均以私营家庭作坊为主。出现了以师带徒、或家族传承手把手传授形式,而制缸的火焰并未随着几百年的迁徙而熄灭。渐渐的,这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制缸村落,而缸窑,或许是当时人们对这种生产方式的习惯性称呼,一直延续下来并成为一座村名。

试想一下,那个时候的缸窑村,可谓是村以缸聚,名因窑来。制缸村落的繁荣带动了这个村子的兴旺。江窑湖位于海边岙口,渔民船只往来,可在此港口停泊和躲避风浪。那时,江窑湖渔民以近海、滩涂张大捕,流网、串网作业为主,在岱衢洋主捕大小黄鱼,鲳鱼、鳓鱼等。而捕鱼业的兴盛也带动了制缸业的发展,经过辛苦捕捞,那些捕鱼归来的渔民,急需用缸来处理当时还缺乏低温保鲜技术的鱼。他们用缸腌制鱼,就是不让鱼在空气中发臭腐烂。缸作为一种腌制鱼的容器,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此过程中,本地村民推着独轮车把缸一路运至喧嚣热闹的码头。一艘一艘的民船停在港湾边,收购、装运各种各样的缸及水产品、黄沙等,销往江、浙、闽等沿海各地去销售。经历风浪的颠簸和一路航行,再装回粮油、布匹及竹木等生活生产物资。江窑湖渔民利用岱衢洋渔业资源优势,以独资或合伙经营鱼货加工业,腌制各类鱼产品,采用自销或与东沙角鱼厂、渔行拼搭销往省内外。当时的港湾水深且宽,通往江窑湖,水运便捷,也因此带动和活跃了商贸活动。 

在海岛人意识里,对缸窑湖的湖到底是海湾还是湖曾提出疑问,以为只是习惯性叫成了湖。其实这个湖的形成跟制缸有关,也就是因缸成湖。制缸的工序里,少不了挖泥取土、烧窑锻坯、塑形制缸这几步。年复一年,制缸需要大量优质的缸泥,过程有挖泥取土、烧窑锻坯、塑形制缸,久而久之,那片被不断掘取缸泥的滩涂,资源逐渐减少,滩涂随之塌陷沉降,最终化作一汪大湖。据一位已居住县城几十年的原缸窑村村民说,印象中以前缸窑湖是有一个很大的湖,后来被填平,成了稻田。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曾有村民在湖里养殖对虾。随着村里居住的人越来越少,湖荒废,大湖缩成小湖。不过前几年经过整治,干净漂亮多了。难得村里还剩下这个湖,以后的人,恐怕不会想到这个湖的前世跟村的历史有关。

 

说到缸窑,顾名思义,该窑洞主要出产缸的土质原料而命名。岱山的缸窑湖,取这个名字的缘故,或许是该地手工制陶业曾兴盛而得名。想像当年的窑,窑体拱形,顺势而上,如大地脊背,饱满而又沉稳。斑驳的窑壁上,密密麻麻的投柴孔边缘被烟火熏得漆黑发亮。在缸窑,从备土、和泥、制坯、晾缸、烧成等,这么多道工序全部是人工操作,整个制缸过程脏、苦、累,劳动强度大,没有一个环节是轻松的。最后烧制的成品缸达到了身正、口圆、里外光滑的质量要求。那些缸、瓦罐等虽简陋补拙,却呈现了古村落的那份宁静和烟火气。

当年缸窑湖的制陶业何时停止已无从考证,或许,随着时代的变迁,周边环境发生了变化;抑或,这些传统缸制品受到现代工业产品的冲击,市场对缸的需求量大幅减少,从而渐渐受到淘汰。缺乏传承的人和条件,这一民间传统技艺已然随着制陶艺人的年迈和离世,逐渐消失。

缸的名称很多,其中七石缸,民间俗语说得最多的是“七石缸开之,眼药瓶塞之”。用七石缸来对比眼药瓶,可想而知七石缸有多大。岱山人叫尺石缸,不知道是上述演变过来的还是读歪了,所以就一直这样称呼下来。七石缸顾名思义,一石一百斤的话,这口缸能盛七百斤,一般放在院子里盛天水,缸口缸底为圆形。

除了民间那种古朴实用的缸,还有一种大龙缸,周身饰龙纹。龙是古代帝王的图腾,这种形制巨大的瓷缸,是皇帝专用的瓷器大缸。据说明朝洪武时期景德镇的御窑厂设有龙缸窑,专门烧制大龙缸。但屡次烧制都未能成功,被称为史上最难烧的瓷器,直到正德嘉靖时期才烧制成功。可见,要成为一口好缸,它经历的过程艰难而又漫长。

如果把后来江窑湖跟烧窑有一点联系的话,是在1984年,江窑大队开办江窑轮窑厂,地址坐落于江窑村南面,主要烧制空心砖,材料也非湖里的泥。那个年代,百姓私人建房用地量逐年上升,以及随着县住宅公司的成立,专事商品房的开发,砖的市场需求量开始增长。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轮窑厂的最终命运,也只剩下满地的碎砖和那段烟火缭绕的过往。

虽然,时光已然流逝了那么多年,但历史还是有迹可循。2009年6月,位于江窑湖的古窑址被公布为舟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古窑址为岱山唯一所发现的古窑址,位于江窑湖村东首湖岙里头南侧坡地,坡地座北朝南,山坡有裸露坡面,含大量破碎废弃的陶器碎片,及较为完整的瓦罐状,陶器口小,底部大,颜色为土黄色。古窑遗址和随处可见的陶瓷碎片,无一不在述说着发生在这个村落中的那段制陶往事。在江窑湖的那座湖边,竖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碑,无声镌刻着这儿曾经发生过的那段喧嚣的制缸历史。

村以缸聚,名因窑来。遥想当年,以烧窑制缸而聚集起来的江窑湖村,几代人传承着制陶手艺,使缸窑的窑火熊熊燃烧,生生不息。跟一些消失的民间传统文化一样,当年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在沿袭传统技艺中艰难生存,面临倒闭关门,技艺也随之消失。这或许就是历史的规律,在时代的发展中,总有事物兴起,也总有事物消亡。

好在历史是有记忆的,那些古朴厚重的陶缸,是泥土经过烈火的洗礼“涅槃”而成,凝聚了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执着。就像当年那位制陶缸窑的最后守护者,虽然无名,却值得人尊敬和怀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