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衢山供销社
衢山供销社与我家还有点情缘。我父亲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在衢山供销社工作,60年代初,国家推行“精兵简政”政策,父亲响应国家号召,服从分配,被精简下放到偏远的太平乡黄沙小渔村,从事会计工作。从此,离开了那熟悉又令人眷恋的衢山供销社。
在我的记忆中,衢山供销社是故乡当年商业最繁华、生意最红火、职工福利最实惠的单位。上世纪70年代初,我不到10岁,常常从塘岙老家跑到岛斗,走在热闹的大街上,总会不自觉地走进供销社各商铺,去看那些五颜六色的玩具、琳琅满目的食品和各色各样的布料。当看到顾客付款时觉得挺好玩的,营业员将顾客给的钱用夹子夹起来,从柜台上方的钢丝绳一端划到另一端,另一端收银员收钱后,再把发票和找零的钱夹上,沿着钢丝绳快速溜回来。我总会看得入迷、常常在商铺里待得很久,直到肚子饿了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衢山供销社的前身是“衢山生产制造供销社”,最早成立于民国36年(1947)3月,由渔业运输合作社、盐业运销合作社、手工业者合作社3家单位联合组建。解放前夕3家合作社均解散。1952年11月,衢山供销社正式成立,当时入股社员有16602户,股金为32597元。供销社成立后,原衢山的粮食、木材、石油代销店都划归供销社管理。1953年起,国家将水产品和其他农副产品也归供销社代购、代销。1954年9月,岛内棉布开始凭票供应,每人发放棉布票20.5市尺。1955年,供销社在岛斗设立了棉布、百货、南货、猪肉、生产资料5个零售门市部,还设立了1处批发门市部、1个农副产品收购站、1个废品收购站,还有1个加工零食的糕饼工场。此外,在乍门、沙塘两处各设了1个分社,供应百货、南货及零星生产资料,在渔耕碗设了1个煤场等;在四平、鼠浪两地各设了1处供应站,供应南货、老酒、猪肉等。1958年5月,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合并,合作商店全部过渡到供销社,大衢供销社改为大衢人民公社供销部,性质由集体变为全民所有制。1961年,撤销大衢人民公社供销部,恢复大衢供销社,性质转为集体所有制。1965年,恢复衢山区供销社,供销社进入繁荣兴旺新阶段。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的放开,衢山岛上个体商业日益繁荣,衢山供销社经营业绩每况愈下,2000年,衢山供销社停止运营,分别采取资产重组、在职职工购置企业房产、按每年8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安置费等形式,企业实行了整体转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衢山供销社历史上经营业绩最为辉煌的时期。依靠国家的商业垄断经营政策,凭借衢山紧邻上海的良好地缘和人文基础,供销社经销了当时全国紧俏的永久、凤凰牌自行车,三五牌大钟,蝴蝶牌缝纫机以及上海牌、宝石花、钻石牌手表等商品。记忆中,衢山供销社的地位超越了县城以及市内各大供销社,成为我市供销行业的佼佼者。1985年,是衢山供销社鼎盛时期,供销社下属太平、桂花、四平、万良、鼠浪5个分社,有百货、副食品、土产、饮食、生产资料等11个门市部、9个专营商店、1个综合门市部、2个批发部、1个食品加工厂以及饭店、旅馆、理发、照相馆等部门。供销社有正式员工220人以及大批合同工,年商品销售额达到1644.08万元,实现利润65.12万元,人均创利2326元。
杨来根是土生土长的衢山人,1959年,年仅20岁的杨来根参军服役成为一名部队战士。1978年7月,他从部队转业,分配进入衢山供销社,担任供销社副主任。1982年,組织上安排年轻、基层工作能力出色的杨来根到岛斗镇,担任工业副镇长。到了1984年,組织上又找到杨来根,叫他重返衢山供销社工作,任供销社主任。
当问起衢山供销社当年经济效益为何如此红火,身为当年供销社主任的杨来根说得最多的是:除了依靠国家专营政策外,衢山供销社业绩的壮大、发展离不开历任供销社主任李业芳、马云兵、戴志伍、宋忠根、夏良根、阮贵昌这些老主任们的共同努力,是他们艰辛操劳、勤实打拼,打下了衢山供销社坚实的基础;离不开衢山供销社理事会、监事会的良好决策和督促;也离不开衢山供销社这个大家庭一起共同协作、实干兴社。
杨来根介绍,在他担任供销社主任后,对内抓好网点的布局,对外,凭假与上海的良好地缘关系,扩充驻上海办事处采购人员,从原先的1人扩大到5人,加强同上海商品生产部门、供销部门的紧密联系。当年,衢山供销社供应的五金、交电、日用百货、纺织品等大多数从上海进货,商品货真价实,质量上乘,深受衢山居民和外来渔民喜欢。已80多高龄的衢山供销社老职工刘志康说:当年从上海进购的恒源祥全毛毛线特受顾客欢迎,货源一到柜台,很快就被抢光了;还有十全大补酒,外地渔民谢洋回家,都整箱买;至于那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三大件更不用说了,都是冲着品牌来的,岱山甚至舟山各地人都会托人来求购。为了保证货源供应,供销社自备了一艘50吨的货运船,船号为“巨供一号”。从上海采购来的各种货品可直接运到衢山。在加强驻沪办事处建设的同时,供销社还充实驻宁波办事处的力量,确保各种副食品货源的供应。1984年至1989年,杨来根担任衢山供销社主任期间,由于他带领全社职工共同努力,社会效益良好,他个人获得全国商业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受到国家商业部的表彰。
衢山供销社在做好商品供应,满足衢山人民各种日用生活品和生产资料需要的同时,还做好为军需供应、为渔农益盐民服务等工作。70年代,岛斗开设军需部,为驻岛部队提供蔬菜、各种物资用品。80年代,在太平供销分社设立庄稼医院,农民农事一有毛病,庄稼医院安排技术人员上门号病会诊,为衢山广大农户做好服务工作。每年的渔汛、双抢农忙季节和盐民盛夏百日大战,衢山供销社就会组织力量、安排人员,精心制作大饼油条、黄岩糕、锣鼓饼等送货到各个渔埠头、农村田间地头和盐滩边,为辛苦劳作的人们送上一份美好饮食,为丰收的场面增添一道热闹的景象。
由于业绩好、社会地位高,衢山供销社的门槛也自然很高。记得当年供销社招收女工时,要求应聘者有文化、漂亮大方、能说会道。因此,整个衢山岛最漂亮的女孩子几乎都去了供销社,为供销社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衢山供销社在解放初期到改开放时期的近50年间曾一统全岛的商贸。如今时过境迁,岁月流逝,昔日衢山供销社的光辉业绩已经逐渐远去。但每次回到故乡,我总会重游岛斗大街,在曾经繁华的供销社百货大楼前驻足留恋,回忆那些远去的岁月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