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呦、嗨呦”做水库
曹银员
悠悠岁月让我有一种深邃的时间感受,叫做岁月深处。好水长流让我从铸就梦想的亲历中晓悟,叫做难能可贵。
黄官泥岙,山水逶迤风光旖旎,是一个具有厚重历史底蕴和隽永民俗民风的村落,先人们围海晒盐、拓地垦荒,沉淀了丰富的盐业和农耕文化。村庄位于岱山本岛东南部,东临竹屿港,毗邻岱东镇,总面积3.4平方公里,全村原先有水田232亩,旱地37亩,山林1183亩,还有盐滩和船只。而今,在村里的陆家山咀、洪家门、外陈家等自然村设3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246户,常住人口666人。莫看村子小,依海徬山的田园风格环境却甚好。村庄西面背靠岱山岛主峰磨心山,南北两面是犹如巨臂拥抱延伸的山岭,唯有东面两山间隔山嘴开了个“U”型 大口子,一条宽阔平坦的县级公路横向延伸通过。
然而往昔,黄官泥岙村淡水资源匮乏,尤其是夏季或冬季,常常天干地燥,饮用水和农田灌溉便成了大问题。因而,淡水资源紧缺成为百姓生活和经济发展严重障碍。为此,想方设法利用当地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建山塘、造水庫成为当年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
我就在黄官泥岙村土生土长。回溯上个世纪50年代的磋砣岁月,村里吃用水唯独靠天,靠井,靠池塘。那时候农村生产力落后,村里集体经济薄弱,生产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货款,生活靠救济”,根本没有能力建设有模有样的水利工程。村民种田完全依靠老天爷风调雨顺和池塘里的积水。为了水,全村在田间的不同方位人工挖掘了3只池塘,还有一条宽8米,长100米的长河,适时用于农田灌溉。池塘和长河的水有深有浅,边沿生长着野草。炎热的夏天,儿时的我常常和小同伴在池塘里学游泳,捉鲫鱼,摸丝螺,逗青蛙玩。还有村里的几头大水牛,它们也喜欢常在池塘里舒服地浸泡。实施池塘和长河水灌溉,主要取水工具是传统木制水车,使用人力马不停蹄地昼夜车水,涓涓细流才能通过纵横交叉弯弯曲曲泥沟,流入稻田中。因水少田多,经常缺水,村民焦急又无奈,只能种一季水稻,亩产也就几百斤而已罢了。民以食为天,勤劳的村民迫于多途径谋生,一边坚持耕种,一边煮海晒盐,有的干脆弃田下海抲鱼,含辛茹苦艰难度日。倘若遇到干旱年,那就糟糕透顶,井水干涸河底晒裂,于是,村民们争先恐后地在干涸的河底部挖掘一个个深泥坑,待泥坑里渗入水了,就立马用瓢舀来倒入水桶中。刚抢取来的水是浑浊不清的,不能马上饮用,需用明矾在水里飞划一阵子,然后待水质慢慢变清。那时候不但喝不上一口好水,而且还要闹饥荒,连米糠、草根、树皮我都吃过。在旱灾困难的日子里,村民生活确确实实过得难以言表的困苦。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海岛农村大兴水利建没,“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口号响彻云宵。黃官泥岙村照样不落后,男女老少齐动员,发动村民建造小型水库。其实当初村里建造的两座小水库就是如今所称的山塘,地点分别在村南、村西的两处山溪深岙。那是一段不计报酬、只争朝夕的岁月,村民们听说要做水库,觉得是干一件新鲜的大事,纷至沓来踊跃参加。尽管只有微薄的工分,还要自带钉耙、铁锹、羊镐、土箕、铁锤等工具,但大家并不在意,再苦再累也乐意上工地抢活干。生产队干部以身作则甩开膀子带头上,社员们磨拳擦掌轮番上阵加油干,民兵、青年突击队迎着飘扬的红旗下前赴后继做榜样,大家每天劳动至深更半夜。劳动中,全体社员鼓足干劲,肩挑背驮,箭步如飞,你追我赶,力争先进,场面如火如荼。那时村子没有通电,开夜工能见度极差,有不少村民自觉带来马灯、玻璃灯,加上生产大队的汽油灯,用竹竿高挂作照明。一样的天空一样的村,在这些日子里,我的父母也天天忙于做水库,心情快乐身体却非常劳累。少年的我虽然没有参加劳动,但和同伴一起多次送饮用水来到建设工地,亲眼目暏那种沸腾般震撼人心的劳动场景,历历在目,岂能忘怀?!
建好山塘,保留长河、池塘,缓解了田间用水燃眉之急。打那以后,村民就可撸起袖子插种两季水稻,即:春种早稻,夏种晚稻。一想到増产增收指日可待,藏不住的喜悦绽放在村民们的脸上。不久后,村里进而对泄洪排涝沟溪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在塘坝中段和北端修造了闸门,在塘外延伸至大海的泥滩开挖了两条各长300米的泄洪排涝浦(狹长的河道)。然而,美中不足的是, 虽然村里“小打小闹”水利建设的步伐从没有停止过,但遇到实际自然旱灾时,严重缺水依然致使大片土地(田)撂荒,尤其是村民的饮用水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光阴荏苒,潮起潮落。静守八年之后,勤劳聪慧的黄官泥岙人豁然醒悟,为了不让当地高山茂林、深溪细流的水资源白白流失,一步到位解决自古以来缺水大问题,油然而生新造一座更大水库的梦想。说干就干,村干部上下奔波,地方党委、政府研究同意,水利部门鼎力支持。通过实地勘测后,水库建在磨心山东面山脚下,村里两百亩水田上游,在南、北两山的山腰间隔到边横筑大坝,定名为黄官泥岙水库。工程概况:黄官泥岙水库集雨面积0.8km2,总库容40万m3。大坝坝型为粘土心墙坝,大坝总长240m,坝顶宽5m,最大坝高15m,是一座以集供水、灌溉、防洪等综合利用的小(二)型水库。
为了圆满完成水库建造任务,那年月,村里不论是整劳力还是半劳力全力以赴投入到水库建造之中。村民们春夏秋冬,不论白天黑夜,冒酷暑、熬寒冻,始终奋战在水库建设工地上。没有挖土机、推土机、装运车等机械工具,全靠人工挖的挖,挑的挑,拉的拉(用小木班车),打夯的打夯,天天干得热火朝天。刚步入“青年时代”的我,怀着稚嫩美好的憧憬和梦想,满腔热血地参加了火热的水库建设劳动。为加快建造进度,工地陡然打破“吃大锅饭”劳作,采取“按件计酬”新办法,实现干多干少得工分不一样。取土挑泥是按担数记工分的,小班车运泥是按车数记工分的。我为了多挣工分,不顾自己还是个半劳力,拼命似地用羊镐挖土,用钉耙取土,用土箕装土,然后咬着牙关“亢嗤亢嗤”地把100多斤重的泥土吃力地挑到大坝上。这担泥土到大坝指定的区域倒出来以后,由负责记数的验收员发一枚烙了火印的小竹片。这样来来回回一刻不停地挖呀挑呀,一天下来,根据距离远近我可完成90至100担土,下工前凭小竹片数量记好工分。后来我见别人用小班车运土赚工分多,也跟着用起了小班车。一年半截,我几乎天天早出晚归在水库工地苦干,羊镐、钉耙、扁担、土箕从不离身,由于劳动时间长劳力强度大,不甘心落后的我常常累得腰痛腿酸鼻流血,手掌、脚上凸现几个血泡根本不在话下。特别劳动到了下午四点多钟,我身疲力竭肚子饿,抬头瞧瞧西边的太阳像被凝固了似的,真想拿起扁担把它打下山好早点收工。更要命的是盛夏酷暑,我在灼热的阳光下使劲劳动,整天汗流浃背,哪简直是一种“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的煎熬呀。
悠悠往事,牵动情思,还有一件让人难忘的事。为了保证水库建造质量,村干部竟然像三请诸葛亮似的,非要叫那位被大家戏称为“怪人”的村民“出山”,由他来全权负责工地现场施工管理。“怪人”真名叫曹赫龙,40出头(当时岁数),瘦高个子,两眼目光犀利,系普通本村村民。其“怪”在何处?一来他记忆力超人强,过目不忘且永远记住;二来他秉公处事“六亲不认”,毫无情面。当然,这是全村众所周知的事。也不知咋的,只要曹赫龙在工地上一站立,周围人员顿时竭尽全力勤奋劳动,有的甚至连头也不敢抬,留人或走人,全凭他一句话(注:完全真实)。工程质量把关,他一丝不苟十分严格。用于大坝“核心墙(隔心墙)”的泥土,全部要采用优质黄泥,泥中有一草、一木、一小石块都不让过。铺上一层厚厚的泥土后,几个打夯组快速行动,各由4个人抬着一个一两百斤重的木夯,喊着号子,同时用力,把木夯掀起老高砸向土层,形成一个个深深的浅坑,把大坝土层夯得结结实实。做水库期间,曹赫龙总是每天提前半小时上工,推迟半小时下工,且从不多记一厘工分。他习惯独自一刻不停地围绕着水库工地的各施工点走动,一边走一边东看看西瞧瞧,一旦看出有人的担子或板车装的泥土或石头斤量不足,就蓦然冷不丁冐出来,笑嘻嘻地上前拦下进行严格过秤。凡查出份量不足的,就会受到一天工分减半处罚,任凭你哭跪求饶、天王老子说情压根儿全都没用。为此,大家都自觉坚持以小心为上,索性把土装的满满的,谁也不敢调皮捣蛋。其实村民们心里明白,做水库就是要有这样的“怪人”来管理。对于他,我既忌惮又敬佩!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唐代诗人黄蘖禅师的《上堂开示颂》)。经过全体人员几年沥尽心血,黄官泥岙水库终于在一片欢笑声中胜利完工啦!最开心的是有着同我一样心情的村民们,大家满满自豪地说:“这是阿拉用热血铸就的水利丰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又对水库进行了扩容和加固。全方位实施对坝体防渗处理;对坝顶路面进行整治;对迎水坡原砼护坡拆除后重新整治;对背水坡草皮护坡进行整治,新建贴坡反滤措施,并增设趾脚与排水沟;增加水库溢洪道尾水渠的修建;对原放水涵管进行封堵处理并新建虹吸设施;对防汛道路进行整治;增设沉降、位移等观测设施,增设水位遥测设施;新建管理房,完善供电、通讯设施。因而,使水库越来越实用,大坝越来越牢固,水质越来越清澈,库景越来越漂亮。
春孕苍翠,夏纳博大,秋呤华彩,冬展心怀!海岛来之不易的珍贵水呀,你是老天爷赐给人间的宝贝,是万物生灵的命脉。一座水库托起了一个地方的灿烂,如今的黄官泥岙村,好水长流,保障灌溉,青山萦翠,汪水潋滟,生态环境,面貌全新。更可喜的是,1994年暮春(5月23日),南峰自来水厂在村民企盼中成立,厂址就在黄官泥岙水库附近,源源不断的水库水资源给水厂帯来了活力和魅力。从此,全村家家户户用上了清爽、纯净、本真、卫生、优质的自来水。往昔那种苦涩的缺水日子一去不复返。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说不清是是追忆,是珍惜,是醉心,是感恩……岁月深处那黄官泥岙水库和山塘的清澈碧水呀,时不时地在我的记忆长河里汩汩流淌。似乎是一缕情意绵绵的向往;是一张不可触摸的氤氲思念网。显然,这里有我的浓情,有我的汗水,有我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