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历史上曾经三次设镇
岱山历史上曾经三次设镇 於有财
东海蓬莱、仙岛岱山,风光秀丽、历史悠久。约8000多年前,因地球板块运动,海平面升涨了150多米,原本涉足可行的东海平原,变成了-片汪洋大海(塌东京、涨崇明),岱山岛由此形成。
从“大舜庙后墩遗址”、“北畚头遗址”出土的石器证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岱山岛已有人类繁衍生息。
沧海桑地,又天高皇帝远,岱山岛虽在中国版图内,但未见被划定行政区域。至唐玄宗开元26年,公元(738),才有了第一次行政区域,为:翁山县(今舟山市),蓬莱乡,岱山村。在此后的400多年里,无志书记载。至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才有第一部记载岱山的志书,(之前有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但仅记载数条山信息)。宋宝庆《昌国县志》(昌国县即今舟山市),志书里记载的岱山竟是一个镇市,“岱山镇”且是昌国县中唯一的镇。
岱山有行政区域后的千年历史长河中,有几个朝代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将岱山设置为“岱山镇”,经笔者考证有三次。
一、 宋朝的“岱山镇”
南宋岱山,是在封建皇朝历史中最盛时期,史称极盛。南宋岱山设镇,昌国县唯一 (北宋设镇,原是一军事镇守地,后渐演变为市镇),史记岱山极盛,也并非徒有虚名,是有史可据。
①、人口盛:靖康之乱,金国(北方女真族)占领中原,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退避江南,建都临安,史称南宋。其后北方金国多次南侵,浙东一带屡屡失守,士族纷纷避乱,多迁居于僻岛,岱山成避贤之地,聚处百年有余,人口大增,史记岱山当时有三千户人家。《宋史·地理志》记载: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路、州(府)、县三级制。县分十等,其中 :望、紧、上、中、中下、下,为五至十等,这级别的县以户口多少而定,依次是四千户以上为望县,三千户以上为紧县,二千户以上为上县,一千户以上为中县,五百户以上为中下县,不足五百户为下县,并每3年升降一次。岱山一村竟有三千户,可设一个紧县资格。故志称“极盛”。笔者臆断,可能人口盛为设镇的主要因素。再加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逐渐繁荣起来,岱山当时远比沈家门还繁荣。
②、科举考试文化盛:绍兴年间(1131-1162)岱山当时名人接踵而起,闻人迭岀,如:袁正肃公甫、徐大农愿、朱进士介、许正斋孚,即袁甫、徐愿、朱介、许孚,他们都是科举进士,岱山历史上也只有该时出过进士。浙东名人,宝祐进士,南宋思想家,官居史馆检阅慈溪人黄震(1213—1280)曾称赞岱山:“土生期间,往往多秀拔,冠乡书,登上痒,擢高第,而跻朊士者踵相接”。意南宋时期岱山人才辈出,科举屡有人中榜,土生土长的岱山人,多优秀特岀人才,中举的,到最高学府深造的,做高官的接连不断。
③、军事要塞盛:在剪刀头设岱山寨,有寨兵120人。在司基驻扎巡检司,建巡检司衙门。巡检 (宋代凡镇市、关隘要害处俱设巡检司,主管治安巡逻、防盗抓贼),治岱山,熙宁以前,昌国监有巡检兼监盐,建县后巡检则移于岱山驻扎,仍兼监岱山盐场,主管岱山烟火公事,巡捉私茶烟香等,后另置监盐,巡检止守本职。
④、盐业生产盛:南宋昌国县全年煮盐产量41312袋,岱山生产17660袋,占42.75%。岱山生产的盐晶莹剔透、咸中带鲜,素称贡盐享有盛名。
⑤、宗教文化盛:南宋岱山岛内千年古剎神庙有:超果寺、资福寺、普明院、东嶽宫、岱山庙(镇英庙)。岱山庙又称陈大王庙,皇帝诏令:敕庆元府昌国县岱山镇英感庙神,特封灵济侯,赐庙额“英感庙”,后称“镇英庙”。超果寺是舟山最古老的寺院建筑之一,也是海上著名的四大寺庙之一,它与普陀山的法雨寺、普济寺和慧济寺齐名。
⑥、特产盛:酒坊,岱山水好,有人户买扑酒坊岱山坊,即由官府批准注册,承包给私营经营包税的酒坊一所。海族特产,则岱山之鲎酱独珍,他处虽有之,味皆不及岱山。
⑦、教育盛:创建官办岱山书院。南宋岱山置市镇,立酒坊、驻扎巡检司、设岱山寨、创建岱山书院,人文所由,彬彬称盛,是设镇的原因所在。“岱山镇”还赫然名列当时浙东五大名镇之一。
二、清朝的“岱山镇”
哪第二次设“镇”在何时呢?在清朝宣统二年 (1910)。清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城陷落,各岛遭英军侵扰。岑港巡检赵廷昭率村民守岱山,岛民纷起自卫抗击英军。二十一年 (1841)二月,英军退岀定海,由于舟山战略地位重要,升定海县为定海直隶厅。改乡以下区域为庄,岱山辖岱1、岱2二庄。清朝末年,划分自治区域,定海厅分为二十五区,即一城、一镇、二十三乡,按照城、镇、乡自治条例,人口至五万以上者,始得称镇,岱山有人口五万多,故可设镇,将道光二十一年定的岱1庄、第2庄停名,改庄为“镇”。至民国八年 (1919)废。著名的湯浚先生编纂的《岱山镇志》就是此时作品。这就是岱山史上的第二次设“镇”。
三、解放后的“岱山镇”
哪么岱山第三次设“镇”又在何时呢?在解放后。最近,笔者偶然发现岱山解放后的1952年,岱山行政区划曾是“岱山镇”,依据是二张首次发现的盖有岱山镇税务所章的税单和收据。尔后查“舟山市历史沿革”,显示不管是舟山市的历史沿革,还是《岱山县志》大事记,都沒有查到该时岱山有设“镇”的记载。
是如何发现盖有“岱山镇”章的二张票据呢?得知石马岙邻村南浦村的下圹,村民邹全邦家,有他父亲邹孝章在民国37年分家时的“分书”还在,我向其要求能否将“分书”给我看看并拍个照,研究研究分书的格式及内容。因有老亲戚关系他滿口答应可以。来到他家,全邦哥即上楼拿下来一只20厘米*40厘米*15厘米长方型积满厚厚灰尘的小箱子。这种小箱子早些时候岱山家家户户都有,是放在乌橱的上格靠边,里面有:兄弟分书、付款收据、婚姻的大红书纸,土地证、土地买卖协议、过继书、及典妻协议、入赘书、房契等等,凡家中需保存的纸质字据都在里面,箱子俗称“文书箱”。
全邦大哥将箱子摆在我面前说;“自己找”。就在这箱子里不但找到了其父亲的分书,还无意中发现了一份1952年1月16日,“岱山镇”税务所开具的一份其父亲过年时酿酒缴纳的酒税税照,和一张收据。惊奇地发现税照用蓝色長条直式章盖着,“浙江省定海县岱山镇税务所”印章,收据联用红色印油横型章盖着“浙江省定海县岱山镇票照专用章”,这一发现感到惊奇和意外,沒听说岱山解放后行政区划也划过“镇”呀!历史沿革是大事记,况且年代又不远,当代历史怎会记错呢。回家看材料,1952年前后岱山的历史沿革是这样记载的:民国三十八年(1949)初,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到舟山、岱山等岛。是年五月,国民党浙江省政府迁至定海,七月析定海县,置滃洲县,为岱山建县之始,下辖高亭、东沙二镇,岱中、岱东、岱西、岛斗等12乡。县治设高亭镇,县府驻高显庙。
1950年5月18日,岱山解放,废滃洲县,属定海县岱衢区,同年9月,将岱衢区分为岱山、衢山2区。设区公所,岱山区辖2镇6乡,衢山区辖岛斗、乍门2乡。1951年开始划小乡,岱山区仍辖2镇6乡,衢山区辖岛斗、鹤冠、乍门3乡。
1953年6月,以原定海县的岱山、衢山2区,成立岱山县人民政府,以岱山岛名命县,县治始设东沙镇,1956年1月迁至高亭镇至今。这可奇了,1952年1月,舟山史书根本沒有“岱山镇”之说。从解放后的1950年5月至1953年6月,成立岱山县人民政府止,这三年一直是定海县“岱山区”编制,区名“岱山区公所”。哪发现的二张税票怎样解释呢?是税票不实还是历史沿革记载有误呢?还是“岱山镇”是指高亭镇或东沙镇呢?还是岱山税务所行政编制另一套,将应该属定海县“岱山区”税务所,他喜欢挂定海县“岱山镇”税务所牌子。当然这些也只是一种猜测。历史的真面目只有等历史学家来揭开。
四 、有力佐证税照与收据
细看二张税照和收据
1952年1月16日岱山镇税务所填发的货物完税照
1952年1月16日岱山镇税务所开具的收款凭证
一、货物税完税照,此张税照似同今天农民按照税法规定,自家酿酒四十斤自食,主动到税务所申报交稅,税务所开具一张缴税通知单,并计算好应缴税额,让你带着现金,拿着通知单到税务处去缴税。
税照头三行横项,⑴ 华东日字第00730795號,此项从左到右写,⑵ 中央财政部税务总局。⑶ 稅票名称,“货物税完税照”。
直行从右至左写。表外:共征税款,仟 佰 拾 万 仟 百 拾 圓整,(没见数字)。骑缝章,章名:“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印”。
表内:⑴、工厂或商号,下注 张明。⑵、税别,手写 家酿自食。③、货物名称,土生酒 (酿出的米酒未经烧淘的酒)。⑷、数量, 四拾斤。⑸、有效期限,壹年。⑹、每单位税额,926.3。⑺、共征税额(人民币),(按926.3*40斤计算)叁万柒仟壹佰元。⑻、填发机关,浙江省定海县岱山镇税务所。蓝色直式章。⑼、填照机关负责人 (私章)。⑽、填发人员(私章)。⑾、日戳章,⑿、落款日期 公元一九五二年一月十六日填发。
二、现金收据 横式从左到右 票式与今收据一样。
⑴、主管,浙江省人民政府税务局 。⑵、缴款书,浙税地字第0796435號。⑶、扎要,家酿自食40斤。⑸、年 月 日,1952年1月16日。⑹、纳税人 ⑺、金额 37100元。
⑻、总计税额大写。叁万柒仟壹佰元。⑼、填发机关,盖章;“浙江省定海县岱山镇稅务所票照专用章”(红色)。⑽、票面盖“已换照证”章。⑾、日戳 1952
-1- 16,日期非常清晰 (税照与收据为同一日开具)。
过年酿40斤米酒,税37100元,(按第二版人民币一万换第三版-元计算)为3.71元。一张小额税票怎么会保管到今天呢?它不是为见证岱山当时曾是“岱山镇”行政区划而收藏,而是为全邦兄其父邹孝章,被评为岱山县第一批盐业劳动模范,处处以身作则,积极缴纳国家税收的模范行为作依据而收藏。
若是没有全邦大哥将父亲积极缴税税票保管到今天,哪第三次“岱山镇”的设置会被埋没,历史沿革会脱了一个小节。
今天二张珍贵的罕见票据发现,为岱山解放后也设立过“镇“,提供了有力佐证,但是否如此,当然要由专家论证后才可定论,若为“真品”,似乎要改写岱山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