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舟山地理 >

舟山地理

雍正密谕与衢山开禁

                                                  雍正密谕与衢山开禁
 
                                                                            王自夫
 
 
清雍正六年(1728) ,定海学官程世楷上书皇帝,请招民开垦浙江大衢山。雍正将此文下发给浙江总督李卫,密谕研究此事。
这一年,距明初衢山岛遭海禁已有340年之久。此前,康熙皇帝同意舟山本岛及岱山等展复开禁,衢山却不在其列。到了雍正五年,李卫主导了同样是被禁锢近340年的浙江玉环岛开禁。衢山岛能否也能时来运转?
 
缪燧的部下给皇帝上书
 
《雍正朱批谕旨》一书,有一份李卫给皇帝的密折,提及收到了“改补训导”程世楷给皇帝的上书,内容提要为“请照温州玉环山之例,将定标左营移驻大衢山招民开垦”。
笔者查证,这位程世楷曾是定海县令缪燧的部下。他参与过缪燧重修《康熙定海县志》工作。该书记载:程世楷,浙江杭州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任定海训导。三年后,缪燧在镇海去世。程世楷与定海教谕钱廷桢上书浙江巡抚,请求参与扶柩归葬故里。可见他十分敬重缪燧。
但缪燧是坚定的反对衢山开禁派。
康熙五十一年,内务府员外郎、浙海关前官员戴保上奏,建议召民开垦衢山等处田亩,朝廷责成浙江官员勘复此事。缪燧认为开禁万万不可行。
缪燧上奏说,康熙二十八年舟山展复,衢山以“汪洋险远,亘属废弃”,并未议及,遂永为禁地。他承认,衢山“视外洋诸山为最大,内有田地约二三万亩”,现状已多有“内地无产之民”“潜赴此山搭厂私行开垦”。但开禁将有“四大害、二不便”,产生引来海盗,资盗粮米、铁器,私盐泛滥等弊,且治安管理鞭长莫及,无益于官。他还对戴保提议由定海移兵拨船到衢山游巡兼屯田一事提出反驳,认为“杂举并兴,殊难定议”。
缪燧的观点显然得到当时浙江许多高官的支持。第二年,朝廷采纳了浙江巡抚据此上奏的意见。于是,衢山开禁再一次陷入困境。缪燧似把此作为自己的政绩来对待,特意将其上奏的详细内容载入《康熙定海县志》。
作为缪燧的老部下兼粉丝,程世楷应该知道当年处置戴保提议一事的全过程,他为何敢公开与缪燧的不同观点?程世楷应该明白衢山开禁非常有难度,而且给皇帝上书风险很大。那么,为什么仅仅过了15年,他还敢上书皇帝再提旧事?
雍正赞赏玉环岛开禁
 
这应与康熙去世以后雍正新政登台有关。
雍正三年,浙江来了皇帝的能臣李卫。其后,他升任浙江总督,管巡抚事,并兼任两浙盐政使,统管浙江及江南(今江苏南部、上海)盐政。他还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将吏听节制。”他集督、抚、盐政于一身,还破例参与本属江南督、抚的事务,权柄之重,“前所未有”。为报答天子得知遇之恩,他“愈自刻励”,凡事“勇往直前,无所顾瞻”,在浙江任上,“莅政开敏,令行禁止”,取得了令雍正满意的业绩。
玉环岛的开禁就是李卫在浙江的政绩之一。
台州玉环岛,也是在明初开始遭禁。当地百姓一直呼吁开禁,但浙江官员长期不愿改变既有政策。李卫初到浙江,就注意到这个问题。雍正四年六月,他在密奏中说,“自海界展复以后,多有借开垦为名潜入此地者,又有网船常在彼处搭藔打鱼。前督臣满保以地隔海汊,防范难周。”“即目前无事,恐貽日后之患”。他准备亲自去查勘,拿出一劳永逸的办法。
同年十一月,李卫密奏,玉环岛垦田可得十万余亩,可以本省近地之民前去开垦。“如果设营增戍,不难防御;而地土所出,足供经费,既可利益小民,又于海滨增一藩篱”。
雍正很高兴听到这个消息。他在密奏上批示:玉环岛“如有膏原肥壤,可以广开仟陌,乃极美之事。第恐未必,朕前此未之闻也。兴自然之利美事也,安无藉之民善政也。能如是,方不愧封疆之寄。”
其后,玉环岛正式开禁,雍正指示李卫:“沿海可施耕种之地,不止玉环一隅。今闻玉环山已经具報,此外请据实开报”。
雍正五年十月,李卫密奏,“孤悬海洋各岛屿,俱经委员遍行查勘”,“其但有可行者,断不肯因循遗漏。总期斟酌妥便,再加核实,渐次兴举,务使国课充裕、海疆严毖、庶于地方、实有裨益,理合据实奏复。”
康熙前期平定“三藩之乱”后,出现了天下太平景象,人口大幅增长。人口爆炸式增长而可耕地面积增长有限,浙江情况也是如此。李卫说,“现在浙省生齿日繁,有人多地少之势”。 雍正则告诫他,浙江粮食尚难完全自给,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这应是雍正君臣重视沿海垦田的重要原因。荒废近340年的玉环岛开禁,背景就在于此。
 
定海总兵支持衢山开禁
    
程世楷敢给皇帝上书建议衢山开禁,另一原因是当时舟山上下并非都和缪燧的观点一致,即便在官场之内也有一些人一直在呼吁开禁。这即便在《康熙定海县志》中都可找到,最典型为定海总兵吴君。
细读《康熙定海县志》,可知吴君是该书《环海图记》《防海记说》《军制》等篇的作者。他在《军制》篇《倒斗岙汛》一节中说,衢山不应再荒废了:
“自沿海开禁以来,每岁四五月间黄瓜鱼熟,江南、浙江、福建渔船鳞次挨集,不止数千只,众十数万。因以搭寮盖厂,就山晒鲞,渔期一过即行毁逐,然不无奸民藏匿。而此地为渔期会要之区,渔民望海为田,生业所关,岂可弃去。且田地肥饶,不下数万余亩。(康熙)四十九年,曾具详前任督院梁,请将田地设法招徕开垦,督院以海面辽远,不便举行。”
康熙四十九年,即戴保上奏的前二年,吴君就向上级提出衢山开禁建议。后来李卫透露,吴君的前任蓝理(也曾与缪燧共事)一度于衢山开垦。这说明这些将军并不赞同缪燧的意见。戴保在上奏前很有可能听到过他们的声音。程世楷有底气可能也与此有关。
吴君在《防海记说》篇中也提出“配汛防之兵丁子弟”在衢山屯田建议,认为此举结合加强海上巡哨,更能实现利国利民预期,不应产生过度的担忧。“巡哨勤谨,此武臣事耳。议者欲复厉海禁,商渔船只不许下海,是犹噎而废食也。”这些观点很明显与缪燧的开禁 “四大害、二不便”论针锋相对。
开禁衢山,舟山的将军比文臣明显多一份自信,这与前者常年在海上巡哨了解实情有关。吴君在《环海图记》中浓墨重彩描绘舟山南北海域诸岛景色,尤为振奋人心。如他在记述嵊山附近海上图景时写道:“陈钱者,即中国诸山尽处,俗呼为尽山。天气清明,从苏窦山望之,历历可见。阴雨时,天风下垂,海涛上立,身世茫茫有如一粒矣。”
 
上海秀才曾到衢山开垦
 
从明朝初年开始,舟山老百姓已经期待衢山开禁几百年。一直等到明朝灭亡,1664年岁末,此事才第一次出现转机:南京福王政权为了缓解抗清粮饷不足困局,同意开禁衢山。谁能招募百人以上,就可获得一个相应的官职。次年夏天,上海南汇秀才孔思(字尊伯)变卖全部家产,募得百人到了衢山。
康熙时上海人姚廷遴著《姚氏记事编》载:
“瞿山周五百里。元时有海盗方国珍据宁、绍、台、温四府称王。如海内金塘、马迹、舟山等处,俱系彼巢穴,而瞿山有王府基在焉。朱太祖差汤和平方国珍,因见海道诸山,风水攸利,故将百姓迁于内地,凿坏龙脉,禁绝三百年。”
 “孔尊伯即倾家应募,招结百人,准备沙舡、黄伞、四轿,拜别亲友,前往下海而至瞿山。一至其处,只见浩荡无际、人烟寥落,惟有柴苇树木、飞禽野兽而已。放火烧进四五日,惟见牌坊柱基、砖堆瓦砾犹在。砍得柴薪,又无卖处。渔舡虽有,难与往来。羁留月余,败兴而返。“
但孔思急于返回南汇,更应与清兵已渡江南下有关。当时沿海许多民众不肯剃头,纷纷商议抗拒清军。孔思回到家乡,领导着大家慨然起义,死于清军的残酷追杀。
岁月流逝,雍正新政又给舟山老百姓带来新期望。但是,这一次还是以失望告终。
雍正六年七月初六,李卫密折覆命:浙江提督及宁波知府等调查汇报,衢山岛不宜开禁,他也表示赞同。
“程世楷请照温州玉环山之例,将定标左营移驻大衢山招民开垦一事。据该提镇竝宁波府等复称,大衢山孤峙海面,与玉环山逼近内岸者不同。从來外国与各省洋船经过此山从不收泊。至每年渔期虽有船只聚集,亦不专在此山。且皆有关牌县照为凭。巡员实力稽察,不难防杜。渔信一毕,各船尽回内地,亦无藉官兵之弹压。若将定标分驻一营,不但筑土堡、建营房经费不貲,且孤立大洋,两处单弱可虑,虚设官兵有损无益。昔年定海总兵蓝理曾于此地开垦,遂为海盗郑尽心、陈尚义等藏垢纳汚之窟。凡费几许兵力,而后驱逐净尽,似不宜再有此议等语。臣意见相同,程世楷此奏亦毋庸再议。”
 
担心引来海盗就放弃开发海岛?
 
浙江及宁波官员反对衢山岛开禁的理由,与15年前缪燧的观点基本相同,主要就是说开禁会导致治安管理成本太高、会产生引来海盗等弊。
因为担心引来海盗就放弃开发海岛,李卫大概不会接受这个理由。这从他支持恢复发展岱山盐业一事可见一斑。
此前,缪燧及其前任周圣化同样是以会担心引来海盗而坚决拒绝岱山恢复盐业。
《岱山镇志》:“康熙三十一年至四十九年,屡议开煎食盐,知县周圣化、缪燧先后坚持不可,其议始寝。”
《康熙定海县志》收有《定海县盐政碑文》,明令严禁恢复盐业。书中记载反对设灶煎盐的一大理由是“孤悬海岛日烟夜火,匪类易于潜藏,扰害滋弊”。
李卫到了浙江,才改变这一局面。雍正九年,朝廷同意出钱收购岱盐,并安排苏南五府为岱盐行销市场,此举奠定了岱盐其后长期兴旺发展的基础。李卫还将岑港巡检司移至岱山,以加强治安管理。
《岱山镇志》:“雍正九年,奉宪奏准,发帑金收买岱盐,运乍浦分销,额计一万余引,每引四百斤。此为岱盐运销各岸之始。”
“先将岱山、秀山、长涂三庄出产之盐责令提标收买,运乍浦分销,额计一万余引。其余各庄产盐,准就地方民食,年完包课银四十二两。”
李卫不怕恢复盐业会引来海盗,那么为什么在衢山岛开禁问题上会同意浙江及宁波官员提出的同样理由?笔者以为,这与后者特意渲染蓝理开垦衢山与海盗郑尽心等曾盘踞此地一事有关。
郑尽心,福建人,为康熙年间大海盗,作案骚扰北到辽宁、南至闽浙。此案迟迟破不了,沿海官员吃尽苦头。直到康熙五十年,闽浙总督范时崇才缉捕到郑尽心,捉拿其他党羽则又花了好长时间。当时被称为能臣的江苏巡抚张伯行还为查涉案人员丢了官帽。
旧事重提,浙江及宁波官员特别强调的是当年蓝理开垦衢山的那人那事,暗示开禁可能会今后给浙江官场带来麻烦。可能正是这一提醒,对李卫在是否开禁衢山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空岛政策或制约李卫正确决策
 
但李卫不赞同衢山开禁,更大的原因可能在于受明清两代海防战略制约。这一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舟山北部岛屿,包括嵊泗列岛和衢山岛,必须实行空岛政策。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大举入侵,给中国沿海民众造成极大伤害。海防建设第一次受到朝野空前重视。朝野许多人士提出,保护沿海民众,必须采取御倭寇于海上战略。倭寇前来往往首先登陆于舟山北部岛屿,而后视风向确定入侵具体地方。江浙沿海要加强两地水师力量,推行舟山海域水师会哨制度,以及早发现倭寇船只、消灭倭寇主力。对舟山北部岛屿,则采取坚壁清野战略,重在不让倭寇取得补给。
清初,海防战略延续了明代的做法。朝廷十分注意防范倭寇祸害。康熙和雍正先后多次秘密派人赴日本观察动向。雍正给李卫的密谕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内容。朝廷确定,舟山北部岛屿以洋山为界,分属浙江和江南管辖,两地水师会哨到此集合,加强联防。舟山北部岛屿继续实行空岛政策。
雍正四年六月,李卫密折汇报,“江南之尽山、花鸟洋面与浙属之下八山、羊衢等山接界”,“两省官兵设有每月会哨之法,日久渐弛”。但雍正密谕说,“朕闻会哨之法尚不为废弛”。这说明他很关心会哨情况,也颇了解下面实情。
雍正重视会哨制度,李卫当然不能怠慢。他甚至还为在嵊山巡哨杀害无辜民众的军官出面求情。
雍正六年六月,李卫密折汇报,“定海守备李光彩,因巡哨至尽山海岙,将违禁搭盖之寮厂循例烧毁。乃检查不细,致有寮户焚死于内,固难辞冒昧之咎。然尽山、花鸟洋面远僻,波涛凶险,历来哨船所不肯实在巡到者。该员奉公获罪,情殊可憫,降为千总。”
李卫反对衢山开禁,使得小岛又失去了一次复兴的机会。其后一百多年,再也无人敢直面这一涉及众多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直到光绪元年(1875),朝廷同意浙江巡抚杨昌浚提议开垦衢山的上奏,衢山才正式走出长达近五百年的禁锢状态。这在中外海岛史上称得上空前绝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