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舟山地理 >

舟山地理

“刑白马祭海神”和岱山古盐场的传说


                              刑白马祭海神”和岱山古盐场的传说
 


                                                                     孙峰
 
在岱山岛的历史故事中,陈棱“刑白马祭海神”的故事流传极广,且已经成为岱山非遗项目“祭海”的历史渊源。细探“刑白马祭海神”的故事来源,发现其与南宋时期岱山盐业的发展历程有关。
 
1、刑白马祭海神,历史上的故事发生地是流求
隋朝大业六年,陈棱提兵征讨台湾的历史事件,详细记载在《隋书》中,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隋书》,是信史,其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该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九有“陈棱”条目,全文八百多字,介绍陈棱的生平事迹。其中用较多的篇幅,描述其在流求(台湾)征战的过程,有一段话是这样描述的:
稜进至低没檀洞,其小王欢斯老模率兵拒战,稜击败之,斩老模。其日雾雨晦冥,将士皆惧,稜刑白马以祭海神。既而开霁,分为五军,趣其都邑。
说的是陈棱击败“低没檀洞”当地小王欢斯老模,那一天“雾雨晦冥”,天气不好,雨雾蒙蒙,天气阴沉,黑沉沉的一片,士兵们都很害怕,在这个背景下,陈棱“刑白马以祭海神”,结果海神发力,“既而开霁”,雾消云开,阳光一片灿烂,陈棱将军兵分五路,直捣黄龙,旗开得胜。很显然,这一段“刑白马祭海神”的故事,发生于流求之战,与舟山群岛无任何关系,这是正史里面正儿八经的记载。《隋书》编修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由魏征“总知其务”,担任主编。想来《隋书》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应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战马是古代骑兵赖以作战的伴侣,陈棱为何要“杀马祭神”?类似“刑白马”的事情,在古代确实时有发生,如汉代刘邦君臣“刑白马而盟”;又如,有战马吃田野禾苗,因而被杀而祭神;古代女真族、匈奴族等也有杀马祭神的民俗。陈棱“刑白马”,估计是效仿刘邦之行为,而“祭海神”则以陈棱为首创。因此后来作为独特的祭海神方式,这一传奇故事被载入《永乐大典》。
 
2、岱山古迹刑马���(石览),不仅仅是民间故事
元朝《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四《叙山》载:“刑马���石览,在岱山之东北,名秦头。父老相传,谓昔隋骠骑陈将军奉命伐流求国,领兵至此,刑马祭神,今之英感庙灵济侯是也”。
《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岱山版“刑马祭神”,关于故事来源,编史者采用“父老相传”的说法,显然,这只是一则民间传说。其实,故事的真正源头,在《隋书》,那才是铁板钉钉的正史。《大德昌国州图志》的编史者也肯定知道这个典故,为什么还要再拾人牙慧记上一笔。细探这则故事的背后,我觉得很有意思,与古代岱山的地域文化有关。刑马祭神,不仅仅是民间传说,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地方的民间信仰,乃至一个地方的社会历史沉淀以及文化环境。
首先,是这个民间传说的出台时间,很有讲究。是和岱山场莫姓盐民捡来大石头、建起陈大王庙的传说一起记载于同一本书,即《大德昌国州图志》。这两个故事,以前地方史志《四明志》都没有传闻记载,是元朝时期补充的。很巧合,显然故事具有相关性,都和陈棱将军有关,从“岱山场莫姓盐民”所述来看,这是流传于岱山盐区的故事。
其次,是故事的发生地。“刑马���石览,在岱山之东北,名秦头”,很多人看到“岱山之东北”,就想到岱东的后沙洋。实际上,并非如此。宋代有东岱山、西岱山两个岛屿,这个“岱山”并非现在岱山岛概念,有可能是岱山场、岱山镇概念。而这个岱山场、岱山镇的核心,就是宋元岱山巡检司的所在地——司基。因为,根据南宋宝庆《四明志》的记载,岱山巡检曾兼职岱山盐监,也就是说盐监所在地和巡检司是同一个地方。笔者读到岱山地方文史爱好者郑信章老人撰写的文章《追溯历史文化名村——司基》,其中介绍:“司基古名叫秦头,现在司基村还留有秦头地名。”郑老长期生活在司基,他告诉笔者,司基秦头现在位于司基老汽车站一带。这里离老镇英庙也不是很远。镇英庙,被称为是古老的英感庙,即岱山庙,俗称陈大王庙、陈将军庙。旧址曾位于岱山枫树墩现某部队教导营营房。
故事的发生地,是在宋元时期的岱山场附近,即司基,这是岱山盐场管理机构的所在地。
再来看刑马祭神故事的内容。陈棱为什么要祭神?他的目的是什么?《隋书》里面写得清清楚楚,为了追求阳光。“雾雨晦冥”的天气,士兵难免压抑,影响士气。而通过“刑白马祭海神”,让海神做法,洒一片阳光,让士兵们的心情更舒畅,战斗力更强。当然,这一庄重的仪式,也有祈祷胜利的意味。
求阳光,这也正是盐区百姓的期盼。古代煮海成盐,但是煮海并非直接用大灶煮海水,这样效率太低,而是通过一定的工艺,把海水浓缩成盐卤,再用盐卤熬煮成盐。这个过程,正如北宋词人柳永在《煮海歌》中所描述的: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先是把海水通过“浦”引到滩涂上,然后太阳晒,有时候还需不断泼海水,使晒干的泥土含有更多盐分,再通过“刮泥”收集,堆成高高的盐泥墩。接着,还要把盐泥放在一种叫做“塯”的淋卤设备中不断添加海水,通过海水逐步溶解盐泥中盐分,最终形成高浓度的卤液,再将卤液用盐灶来煮,便煎熬成盐。在盐泥的日晒、贮备、提纯过程中,几乎都是露天进行,需要长时间的晴天,如逢雨雾则前功尽弃。
可见太阳日头,对古代盐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那个生产力相对比较落后的时代,盐民们迫切需要有一个保护神,一个具有“既而开霁”超能量的保护神,而陈棱陈大将军曾经在台湾有过这样的神功,憨厚的岱山场盐民,便重新编排了一个岱山场莫姓盐民的奇遇故事,把陈大王庙的传说深化了一下,同时把“刑白马祭海神”的故事从台湾移植到岱山,来神化陈大将军的功力。这一切,都是盐业祈福的需要。因此,这一座岱山庙成为当时最贴近盐民需求的海神庙。
 
3、陈棱将军是航海神
唐宋时期的岱山,至少有两座陈将军庙。
最早的一座,是建于唐朝的胊山陈将军庙。胊山,即今衢山岛。关于这一座古庙的来历,可能与陈棱征讨台湾有关。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升任武贲郎将的陈棱率东阳(今浙江金华)兵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州)泛海击流求。隋军从浙江金华出发,可能沿富春江、钱塘江,从杭州湾进入东海。顺流而下,因风受阻,船队驶入衢山港湾泊船避风。因为陈大将军在这里驻留过一段时间,故而后人建起此庙。当然,也可能与陈棱征战台湾以后,北上辽东曾留驻衢山有关。衢山岛率先出现陈棱信仰,将其作为海神供奉起来,由此也说明衢山岛地处南北航运大通道,而陈棱就以航海保护神的面目被供奉起来,之所以选择陈棱,也有多个原因。一是其“勇”,渡海征讨台湾,威震海上,似乎具备成为海上保护神的实力:二是其“义”,正如鄞县文人董沛在《岱山庙记》所述“江都之难,缟素发丧,改葬帝于吴公台下,哀感行路”,陈棱这个人很讲义气,他曾经深受杨广的重用,因而在杨广驾崩以后,陈棱尽心尽力为之操办丧礼,故被后人称道而加以推崇,人们为纪念他而为其立庙祭奉。
另一座陈将军庙,又叫岱山庙,建于北宋端拱二年(989),庙址据说在司基附近的枫树墩。在古代,这也是一个离海滨不甚远的古村落。而司基,还是岱山场的行政中心,靠近南北浦的航道。今岱山岛,古代由东岱山和西岱山两个大岛组成,中间有一条水道,即南、北浦水道,也是古代中国沿海内北航运的通道,北宋时期日本高僧成寻就是循着这条水道前往宁波。陈大王庙建在此地附近,有保佑航运平安的意义,史书上也一直有陈棱保护航运的传说记载。
如,元朝文人刘仁本,他就把陈棱当作航海保护神。至正十六年(1356)九月底,刘仁本自钱塘江放舟至庙山,庙山即今余姚临山镇。在这一航程之中,刘仁本碰到大风,船舶搁浅在沙地中,还险遇贼寇。当晚,刘仁本梦到一位神仙,这位大神穿着金甲,一副武将打扮,他告诉刘仁本:“吾岱山之陈侯也,来迎护,尔须臾获济”。这位将军托梦,说自己是岱山的“陈侯”,是特地来保护刘大人的,你很快会脱险。刘仁本获救,后乘船路过岱山,果然发现这一座陈将军庙,非常雄伟,和自己以前所梦见的神庙一样,刘仁本马上备下“牲醴”,也就是祭神用的牲口和甜酒,向这位陈将军表示感谢,并有题诗一首,云:
江回沙浅海舟胶,胥浪掀腾风怒号。
星斗光沉和月黑,蛟龙气吐值秋高。
赭山在望难回棹,黄帽相逢出佩刀。
恍忽惠徼神力佑,试来古庙奠牲醪。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岱山庙在宁波瞻歧开设“分庙”,这一岱山庙也与航海保护神陈棱有关。
明洪武年间海禁,海岛百姓举家内迁。有枫树墩周、赵、滕三大家族,准备搬迁到鄞县瞻歧一带。岱山船至半洋遇风,有木一株随于舵后,船上的人祈祷:“木如有灵,能保平安,至彼岸即以此木雕神像祀之。”祈祷以后,风浪遂平,船至瞻歧,众家即将此木雕神像,立庙祀之,把庙命名为家乡的岱山庙,其神即陈将军。
这个瞻歧岱山庙的故事,包含两个信息,一是这些枫树墩的岱山乡亲,一直把陈棱将军视作航海神,故木雕神像亦为陈棱将军。其次,也说明这些岱山乡亲人在异乡,不忘故土。周、赵、滕三大家族原住一个村庄,建起岱山庙。后来赵家移居别村,又建起一座新的岱山庙。
陈棱将军作为航海神被岱山百姓所供奉,反映了岱山、衢山等海岛自古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海运业向来繁荣。
 
4、陈棱将军,是航海神,更是盐业神
岱山陈大王庙最初建造的时间,也很具有历史巧合性。宋太宗端拱二年,这一年舟山发生了件事情,就是宋朝廷在原翁山县设置了盐场和巡检司,当时这个被称为“正监场”的盐场,也包括岱山岛上的盐场。《岱山县志》有“大事记”记载:端拱二年(989),置岱山盐场(管理机构)。因此,从时间上看,陈大王庙的建造与宋代岱山盐场的开辟,几乎是同时的。寺庙的产生,必然有其社会经济基础,而之所以会选择祭祀海神,当与岱山的盐业开发、海上运输发展有关。
时间过了200多年,到南宋庆元元年(1195),陈大王庙的历史再一次与盐业,与盐民挂起钩来。元朝大德《昌国州图志》收录一篇陈大王庙的庙记,陈述了发生于那一年的旧事:
一夕风雨如晦,海潮奔涌,有巨石浮潮而上。岱山场亭户莫姓者负至数里,竖其石于墩上,若有神物凭之,称曰“吾隋朝陈将军也!”语竟罔然,如闻空中隐隐有甲马声,逾时不绝。乡民聚观,撼之,莫能动。因异其事,即其地而庙焉。一境之人,惟神是赖,雨旸以时,疵疠不作。遂请于朝,赐“英感庙”额。
庙记中关于陈大王庙来历,说是一块随潮漂来的灵石,被岱山场一位姓莫的盐民捡起背走,越背越重,实在背不动了就竖在墩上,后来别人再也撼不动了。这块灵石是陈棱的神灵。后来人们就在当地建了陈大王庙。庙建成后,常常显灵,保佑当地百姓。后来上报朝廷,下诏赐名为“英感庙”。
这又是一则有意思的民间传说。这块灵石,据郑信章老人介绍,原先就在镇英庙附近,他说这块灵石很沉重,根本背不动。故事背后有什么样的语境?我想,首先是盐民信仰。编故事的人,或许就是盐民。故事的主人公,是莫姓盐民,后来建庙的也是盐民。凡建庙,必有所祈祷,该庙祈祷的是“雨旸以时,疵疠不作”,这个和盐业生产有密切关系,该下雨的时候下雨,不该下雨,千万别下雨!为了生活,盐民的寄托就在于盐业劳作时的阳光灿烂。
有了这个庙,还需要神化一下庙神陈大将军的功夫,于是乎就产生“刑马祭神”的文化移植,产生了刑马���这样的地名故事。
一座乡村小庙,却多次被朝廷敕封,那也是很不寻常。不寻常的背后,就因为庙神所保佑的产业——盐业,这不仅是岱山的支柱产业,更是国家的税赋来源。盐区的平安,牵涉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南宋时期,舟山海岛乃至浙东地区的各大盐场,以岱山场的产量最高,且是遥遥领先。
同时,岱山又是南北航运之要冲,海上平安也极其重要。对于这样一座航海神、盐神兼而有之的海神庙,皇帝也自然肯出面为之赐名,且屡加封号,这种超级待遇在古代海岛民间祠庙中也是独一无二。《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
理宗淳佑九年,进士周毅夫述侯阴功,率人士诣府以白,加进爵其词曰:敕庆元府昌国县岱山镇英感庙神。朕闻海上神山,烟霞缥缈,为灵异所宅。昌国相望蓬莱,而岱山固非寻常岛屿也。尔庙食兹土,御菑捍患,事迹暴着旧矣。迩者,雨旱魃于一区,风寇帆于半夜,哄市之民赖以宁辑,庸非尔力载。部使者以闻,宣启崇封,特加徽号。尚思灵济之义,以庥我民,特封灵济侯。
敕书中尽赞其神灵异,连祀它的岱山岛也成了“海上神山”,“灵异所宅”了。说“岱山固非寻常岛屿也”,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其盐业的特殊地位。宋代的岱山盐业是国家非常非常重要的财源。
敕文说“昌国县岱山镇英感庙神”,“英感庙”即宋元时期的陈大王庙,故此庙应位于古“岱山镇”,即今司基附近,靠近盐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