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李清照与昌国
宋高宗、李清照与昌国
吴 言
一、建炎南渡避海上
建炎三年(1129年),是宋高宗赵构最为悲惨的一年,整整一年,不是在拼命奔逃,就是在思考明天该往哪里逃亡更为安全!
话说回来,赵构其实是赵氏皇族里最幸运的一位了。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发生靖康之变,当时,除了康王赵构刚好在出使金营的路上,成了漏网之鱼,北宋其他在东京开封城里的宗室几乎全部被金国打包带走。我们平时听到“直捣黄龙、迎回二帝”,感觉好像只是掳去了徽宗、钦宗父子,那不过是通俗的说法而已。
靖康二年五月初一日(1127年6月12日),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正式即位,改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就这样,南宋王朝拉开了序幕。
同年十月初一,宋高宗赵构在隋唐大运河(汴河)码头上船南下,巡幸东南,因为当年的年号为“建炎”,又称“建炎南渡”。巡幸那是冠冕堂皇的说法,说皇帝带着一班大臣来祖国的东南部巡视工作、体察民情来了。所谓的巡幸,实际上就是逃跑。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十三日,宋高宗一行到达杭州。十月,金兵再次南下,打着“搜山检海捉赵构”的旗号,一副不灭南宋不罢休的气势。
大臣吕颐浩揣测出了宋高宗的心意,又给了宋高宗乘船逃窜的正当理由:“今若车驾乘海舟以避敌,既登海舟之后,敌骑必不能袭我;浙江地热,敌亦不能久留。俟其退去,复还二浙,彼入我出,彼出我入,此正兵家之奇也。”听吕颐浩这么一说,赵构慌忙从杭州逃往越州(今浙江绍兴),又从越州逃往明州(今浙江宁波)。十二月十九日,坐楼船,渡海到昌国(今浙江定海)。二十六日离开昌国去往温州。
宋高宗在昌国县究竟停留了几天,各种版本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是八天。比如,《宋史》记载,“癸巳,帝次昌国县。”“庚子,移幸温、台。”
金军得知宋高宗已经渡海前往昌国县,随即乘船南下追击。宋高宗急忙命御船起锚,驶往大海深处。幸亏和州防御使、枢密院提领海船张公裕率水师战船及时赶到,击退金兵。金兵水中作战不是强项,赶紧撤回岸上。此时的宋高宗如一只惊弓之鸟,不知该往何处去。在海上漂了几个月后,宋高宗终于在建炎四年二月到达温州,住进温州府衙。
关于以上内容,《宋史》说,“己未,金人陷明州,夜,大雨震电,乘胜破定海,以舟师来袭御舟,张公裕以大舶击退之。”《续资治通鉴》说,“先是金人自明州引兵攻定海,破之,遂以舟师绝洋,侵昌国,欲袭御舟,至碕头,风雨大作。和州防御使、枢密院提领海船张公裕引大舶击散之,金人乃去。帝闻明州失守,遂引舟而南,与金人才隔一日。”
《续资治通鉴》中都提到了一个地名“碕头”,有人说这个“碕头”位于现在的定海,有的说在现在的温台一带。从文章上下文来看,“碕头”应该是在昌国,因为叙述上时间不长,地点不远,也没有出现新的重大的地名。如果到了温台一带,按照行文惯例,会提到某日到某地。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三日,完颜宗弼声称“搜山检海已毕”,开始撤兵,沿途遭到南宋军民的沉重打击,完颜宗弼在黄天荡之战中差点被韩世忠俘获。
四月十二日,宋高宗到达越州,欲在此久留。次年(1131年)改元绍兴,越州升格为绍兴府。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抵达临安(今浙江杭州)。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临安。
二、一路追随到昌国
建炎三年(1129年),追随着宋高宗赵构一路奔波的,还有一位特殊的人物,宋高宗逃到哪里,她就追到哪里,沿着宋高宗走过的路线一路奔走,锲而不舍。这个人,就是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1155年),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人。其父李格非,进士及第,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李清照家学熏陶,加之天资聪颖,自小打下了扎实深厚的文学基础。17岁那年,初出茅庐,就以那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崭露头角。
李清照18岁那年,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两人吟诗作词,把弄古玩,门当户对,三观一致,小日子过得甜美温馨。
靖康二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靖康之难彻底打破了李清照平静雅致的乡居生活。李清照整理好十多年来收集的书籍和金石,准备南下。建炎二年(1128年),李清照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15车的稀世之宝运抵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一路上的艰辛,可想而知。
建炎三年(1129年),某天夜里,江宁城里发生叛乱。赵明诚抛下妻子,自己临阵脱逃。三月,李清照与赵明诚船过乌江。浩荡的江边,沿途的百姓哭爹喊娘,溃散的将士争相奔逃,没有谁停下来组织一场像模像样的抵抗。李清照见此情景,有感而发,写下一首《夏日绝句》凭吊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项羽宁肯一死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讽喻惜命逃跑的南宋君臣。因为奔波劳累,赵明诚竟染上疟疾,于当年八月病故。
经过战火的劫难,收藏的文物损失大半。这时候,李清照做出了一个大胆也是无奈的决定——把这些珍贵的文物捐献给朝廷。因为有传言说,赵明诚向金人投献了一个玉如意,即所谓“玉壶颁金”。通过进献宝物,可以洗冤明志,也可以保全这些文物。
李清照在她的《金石录后序》记载,“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
这样,李清照带着这些仅剩的文物精品,追随着宋高宗逃亡的路线曲折前行。从最初的山东,投奔夫君到江苏,跟随人潮往浙江台州,入海来舟山群岛,又从舟山渡海向温州。前面是紧追不及的皇帝,后边是咬住不放的金兵。这一路逃亡,从陆路到水路,复从水路入山路,途经嘉兴、杭州、绍兴、台州、舟山、温州、衢州等地,浙江沿海走了个遍,最后又回到杭州,绕了几个圆圈,足迹几乎踏遍浙江全境。
从李清照的记述中,看不出她究竟在舟山海域呆了几天,有没有见到宋高宗?在台州黄岩入海之前,很明显离皇帝大臣还有一段较远的路程。接下去,雇船入海,追随出行中的朝廷,从“奔”字来看,应该是目标就在前面不远处。然后说,这时高宗皇帝正驻跸在台州的章安镇,跟随御舟从海道往温州,说明已经跟上了朝廷的大部队。由于中间海上行程写得一掠而过,难以判断是在舟山还是在温州真正被皇帝召见。
正因为记载模糊,所以有关事件扑朔迷离,众说纷纭。不过有一件事倒是可以肯定,就是李清照在此期间创作了一首词叫《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首词气势磅礴,在李清照的所有诗词中可谓独树一帜,是她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历来引人瞩目。
李清照作为地地道道的山东人,并长期生活在山东,对流传在山东沿海一带的有关徐福入海求仙的故事,一定是耳熟能详的。岱山,古称蓬莱仙岛,是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在唐开元年间就被命名为“蓬莱乡”,隶属翁山县,也就是宋朝的昌国县。
此时此刻,处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中的李清照,听闻蓬莱这个传说中的地名,不由自主想起了远在山东的老家,想起了英年早逝的夫君,想起了过去的和诗对饮。现实中的云雾缭绕、千帆林立和梦幻中的天帝、仙山相互糅合,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使她的这首词一改之前的含蓄委婉,而变得豪迈奔放。一位婉约派的词人,一位以写闺情幽怨见长的女子,若不是流徙奔波,历尽艰险,她的词风怎么会陡然转变呢?
《李清照集笺注》一书的作者、著名词学研究专家徐培均认为,这首《渔家傲》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岁暮,追随御舟漂流海上期间。”也就是滞留舟山期间,或是在离别舟山的船中,显然词意与李清照当时的心境完全吻合。
李清照好不容易追上了宋高宗的流亡政府,把大部分的珍贵文物进献上去,哪知道放在嵊州的青铜器等古物被一个李将军席卷一空。后来在绍兴时,藏在床榻下的五六筐书画砚墨又被当地居民夜里掘洞偷去五筐。李清照真是欲哭无泪,她和丈夫一生的心血几乎丧失殆尽。
此后二十多年,李清照倾注大量心血,校勘整理赵明诚和她一生所爱的《金石录》,表进于朝,并变卖家产把这本书刊行于世。
三、传闻曾经驻蓬莱
从昌国(今浙江舟山)回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宋高宗赵构一心媾和。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绍兴和议最后的书面内容达成。这是宋朝和金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和议,也是南宋的第一次和议。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靖康之变”以来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绍兴和议后,宋金之间维持了二十年的和平,期间双方虽然偶有冲突,但冲突规模总体不大。
“宋人南渡”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人口南迁高潮,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中华文化的南移。宋室南渡之后,南宋政治中心随之南移,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南方沿海包括舟山群岛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相互作用,到宋末元初,昌国县人口达到12万6千人。
宋高宗赵构在舟山停留的时间不长,但还是在舟山刻画下不少印记,有些是留下真实痕迹的,有些却只流传于老百姓的口碑之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当然是无法被岁月抹去的,而口口相传的就逐渐衍生成传说故事。
清光绪《定海厅志》记载:“紫微尖山,县西北十五里,一名宋家尖山,盘纡幽秀,古名紫皮,宋时属富都乡茹候村。宋建炎三年,宋高宗赵构避金兵入海,曾泊此登岸,故更名紫微。”
据有关考证,建炎三年(1129年)冬天,宋高宗带着文武官员从定海(今镇海),乘楼船逃到昌国(今定海),在老塘山嘴与野鸭山之间登岸,遁隐到紫皮岙。紫皮岙里有个建于北宋年间的“里回峰寺”,宋高宗在“里回峰寺”住了七八天。
宋高宗到舟山来虽然是被逼无奈,是来逃难避祸的,不过,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像舟山这样位于茫茫大海之中的小岛,皇帝来视察却是千年等一回的天大的事情。
宋高宗是历史上唯一到过舟山的一位皇帝。古时候,人们把“紫微星”看作“帝王星”,认为皇帝就是紫微星下凡。宋高宗走后,当地村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这里改称为“紫微”。
宋高宗到了舟山以后,七八天的时间做了什么,历史上缺乏详细记载。按照宋高宗从宁波入海到温州最后上岸的两三个月的行程和起居记录来看,很多时间他都是在船上度过,因此,在舟山期间,他很有可能乘船来到舟山的其他小岛。
宋宝庆朝《昌国县志》记载:“华云寺,县东北海中,旧名香兰,周显德七年建。皇朝治平元年改赐空王。建炎三年再赐今额。”
以上文字里有很关键的一句话:“建炎三年再赐今额。”就是说,在建炎三年,岱山县衢山岛上的空王寺,皇上赐予“华云寺”的匾额。赐名的当然是宋高宗,他只有建炎三年的农历年底来过舟山。设想一下,如果宋高宗没去过衢山的华云寺,他为何要平白无故地赐名呢?空王寺原名“香兰院”。“空王”在佛意中有“亲征空性,寂静无碍”的意思,当时宋高宗在逃难中,或许认为“空王”有“空虚王位”的意思,觉得不够吉利,于是给寺院新赐一块匾额,名为“华云寺”。 “华云寺”在南宋是与梅岑山(普陀山)的宝陀寺(现普济寺)齐名的舟山两大寺院之一,应该与皇帝曾经驻跸及赐名有关。
南宋李璧于宋开禧年间撰写的《中兴战功录》上记载,“庚子,上发昌国县。辛丑,上舣白峰寺。”清光绪《定海厅志》也有记载,“庚子,御舟发昌国县。辛丑,御舟舣白峰寺。”
文史爱好者经研究认为,这里所说的“白峰寺”,就是岱山县境内的超果寺。超果寺坐落于岱山虎斗岙磨心岭下西南山麓,磨心山是岱山岛上的最高山峰,冬天降大雪,冰雪不易融化,远远望去,山上银装素裹,有岱山十景之一的“白峰积雪”景点。超果寺建于五代的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旧名“资福寺”,是舟山最古老的寺院建筑,与普陀山的法雨、普济、慧济三大寺院相提并论。“超果”,是佛教用语,意为世人超脱凡间后成正果。民国《岱山镇志·艺文·超果寺记》记载:宋朝时,岱山岛上超果寺已是“岛中最称胜者,基宇广延,肇造宏丽,松竹环山,莲池绕宇,觅景寻幽者,莫不于此流连称赏。”
如果宋高宗来过岱山岛,那么驻跸于超果寺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但是,一些文史爱好者说,宋高宗曾到过岱山后沙洋,在古祭台祭告天地、大海,祈求社稷安宁,后来在超果寺召见李清照,李清照还献上了那首《渔家傲》词。这些内容,史书上没有记载,个人认为主观臆测成分较多,可信度不高。
当然,也不能说李清照在舟山一定没有见到高宗。有人根据后来李清照在绍兴时仍旧自己带着那些古物,认为她没有见着宋高宗,这个推断也不能说是完全正确。因为宋高宗即使召见李清照,也未必就会把那些古物拿去。御船非常拥挤,当初还因为每个官兵只能带两个家属而发生兵变,宋高宗亲自部署并带人伏击了造反的士兵。况且,宋高宗这时逃命要紧,未必管得了这些物品,命李清照自己带着东西,她的小船跟着大部队,也是说得通的。只是宋高宗和大臣跑在前面,李清照带着这么多行李物品尾随,车船周转跟随不及甚至被大部队抛弃,也是可以理解的。李清照有没有可能在舟山或者岱山见到宋高宗,只能说是“或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