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而清晰的力量
冷静而清晰的力量
鲁迪
读鱼山文学社李慧英的文字,我觉得是一种学习和享受。她的文字细腻,沉着,冷静、深刻,仿佛就是从她内心生长出来的。我想到个人化写作,在这5篇文章当中,我能感受到她在其中的影子。这也是很多女性作者普遍的写作特点。
《时间尚早---我的迁徙》是一篇长篇散文,一万多字。作为一个女性作者,她的文字一点也不狭隘。我以为,除了多年的生活积累,还有她眼中展现的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感悟。从她的文字当中,能感受到她对文字的敏感和领悟力。比如:
黄昏是白昼和夜晚的交割,有时光的交错感,一个退场,一个登场,交替着,忙碌着。一个人朝车站走,而实际上,我是带着一群躲藏在我身体内的小小细胞走着。这些与我一同呼吸的微小质子与粒子,此刻正隐秘在身体的各个角落,跟着我,如我的千军万马,随我冲锋陷阵,收拾各种残局。
这些描写,让我惊诧于慧英深厚的文字功底。这篇文章,曾经在《海中州》发表过,作为慧英口中的迁徙者,她从新疆来到舟山。让我不由想到新疆女作家帕丽古蒂,她说:“我的人生分为两半,有25年时间在新疆度过,27年在江南度过,新疆和南方就像两块质地不同的面料,我试图把两种不同的文化,两段不同的生活,缝合在自己身上。”作家帕蒂古丽如此描述构筑自己人生经验的两个重要地标,她将它们缝合在身上,穿针引线的是文字。而在慧英的这篇文章里,我似乎也看到慧英把这两段生活串联起来的文字表达。
《火炉》写的是大陆性气候的阿尔泰山脉,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干热,早晚温差大,“早穿棉衣午穿沙,围着火炉吃西瓜”说得就是那里,一点也不夸张。这种感受是独特的,对生活在海岛的我们来说,她的文字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父亲、马车、火炉、马蹄哒哒,夏季的夜晚冷风瑟瑟穿着棉衣。
繁星缀满漆黑的天空,像一颗颗钻石,灿然炫目,天空因此黑而宁静,脚下的山路也因此更加幽深。而浩月当空时,一层一层月光披在整条山路,披在马车身上,山路曲折,像一条拧在一处的绳子,父亲和马车就拧在这深不可测的夜色中。
月亮和星星将光洒在大地,洒在人和牲畜肩头。那些一路颠簸的爬山松和兔儿条等灌木,正带着油脂的香味,朝着他们涌过来。空肚子的炉膛,在宁静的夏夜里是安静的。我能想象期待中的欢呼,那些噼里啪啦的彻响,从炉膛里发出来的声音,让人心里欢腾雀跃。
这些文字就像一幅画面在读者眼前打开来,让人不由走进慧英笔下的文字当中,被吸引,并感受到她在文字当中流露的那份温情和暖意,比如:“亮着的灯让火炉看上去仿佛正在燃烧,温暖的事物,瞬间牵住了我们。”
我认识慧英在先,记得是在先锋联盟的一次作协会议上,认识她的文字是在后,那是在作协推出的公众号上,诗歌《写完这个冬天就出发》。我诗歌读的不多,读了这篇诗歌以后我被深深吸引。我觉得慧英身上有着一个写作者具有的气质:敏感,细腻,对生活体察入微,对生活保持孩童般的天性和敏感。我喜欢她的这组诗歌,继而去关注她的文字。之后看到她发表在《海中洲》上的一组散文。我觉得,她已经具备一个写作者成熟的品质。
《鱼群游动》是一篇小说,写一个叫苏小荇的女子在一家化工厂工作所经历的事情。我去过鱼山几趟,慧英笔下描述的环境让我想到自己看到的基地景象,似乎在这个叫苏小荇的女子身上看到了慧英的影子。她工作的环境。她在其中所接触的人和事。《鱼群游动》,慧英借助这个标题,写她在工作中接触到的那些不断离职的人群,甚至让她有了羡慕他们能够如鱼一般游走的自由。其实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就是一群鱼,谁都活的不是很轻松。但即使在人们眼中坚硬外表的化工厂:充斥着“硬邦邦的钢架结构和冷冰冰的机器设备”,慧英也能从中感受到一丝柔和来。比如她对那些罐体的描写:
球型罐体被阳光一照,反射着亮光,随着视线的移动,那些光在不同立面上跳跃,一块块拼接的不锈钢方格,也因光照角度,明暗错落地显出层次来,很有些设计上的现代感。罐体下方八根粗大的立柱架设支撑着,“现代”的概念,在苏小荇看来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工厂的坚硬,使得厂区两条路交界处的一角,显出一丝柔和来。
慧英从那些工厂周围的小花小草,以及在阴雨天的散步,感慨人生那么长,跑那么快干嘛?鱼群游来游去,水归于大海,是自然现象和规律,本就是地球上最常见和最普通的事情。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她从那些离职的人身上联想到自己,其实也是一条鱼,从遥远的地方游到这片海域。可以感觉,作者的很多想法融入在这篇小说里。相对而言,我个人看法,虽然这篇小说的文字是成熟的,但还是有散文的痕迹。
《秦小米的梦》也是一篇小说。整篇文章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比如我读到一句话:阳光也软了下去。她把不再强烈的阳光这样比喻,我觉得自己就不会想到。从秦小米童年做梦开始,经常梦见她去世的母亲。写到她的朋友,以及家乡的沙枣,她爬树杆摘沙枣的情景,相比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篇小说的。她写人性人情,其中美好善良的一面。柔美与温婉,坚韧和执著,似乎就是这些文字当中体现的特点。而在这些特点当中,又体现着作者的清醒和开朗。
有人说,想成为作家,就一定要具备一种能够体验各种感情形态,洞悉各种人情世故的本领。在人情冷暖、世道艰难中体会,这实际是关于人的一种素质训练,是生活给予人的一种训练,而作家应该是其中反映最为敏感的人,如果一个作家不敏感,那他在作品里就不能够写出在现实中最为真实的一面。我想,慧英除了具备这些素质,她的文字,还有一种冷静而清晰的穿透力量。
文学是充满生命力的,文字寄托着我们的情感和价值判断。我以为,小说本身需要质感的语言,好的小说不是通过作者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作者笔下的人物本身生发出来的细节来体现。它服务于我们的心灵,表达出我们的思想,使之产生共鸣。
相信慧英一定会有更多的好作品让我们充满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