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身体里的梦
长在身体里的梦
--读鱼山文学社黄海莹散文
赵悠燕
一口气读完黄海莹的五篇散文:《又到五月槐花香》《明月千里寄相思》《盼望一座桥》《最爱鱼山一抹蓝》《油菜花开》,所谓文如其人,读海莹的散文,眼前就会浮现出海莹的样子,亲切,随和,谦逊。《又到五月槐花香》中,在鱼山工作的海莹闲暇之余和同事在岛上散步,发现一种植物,觉得像槐树,由此想到北方自己的家乡,很自然的过渡到年少时最多见到的槐树,和邻居小姐姐橹槐花的情节,妈妈做槐花鸡蛋饼的温馨,高大挺拔的槐树,开出满冠繁花,如云似雪,恰似故人来。文字柔软绵密,给人一种美好的感受。作为鱼山绿色石化工作者,海莹有好几篇写到岱山,写到鱼山,心里充满对这个岛深厚的感情。如《盼望一座桥》《最爱鱼山一抹蓝》,2017年7月海莹一路辗转颠簸,公交、轮渡、大巴,旅途充满艰辛。海岛的天气,最怕雾锁风困,回家变成了不能确定的日期,常常要头一天买好车票,担心抢不到票。这里引用一段海莹的文字:周一上岛,要提前一天网上买票,天不亮早起,赶往海丰码头坐船登岛,快艇45分钟,轮渡70分钟;周六下岛,也是要提前订票,常常因抢不到票,下不来岛,回不了家。那时候,下岛担心上不来,上了岛担心下不去。有一段时间,每到周五周六就刮台风,轮渡停航,我们一连5个周被困岛上。遥望苍茫大海,青山隐隐水迢迢,盼望有座桥,可以风雨无阻,来去自由。
这里,她用很多文字描述了没有大桥的不便,比如台风停航,快递延迟,生病遇台风,因为天气缘故好几周见不到孩子。多么希望有一座大桥连接起每个人的希望。她的心愿其实也是所有海岛人的心愿。盼望,更多地表达了愿望,最后梦想成真。鱼山大桥成功通车,而他们大部分员工搬离鱼山岛,住进了新宿舍。在后一篇文章,她也写到大桥开通后鱼山岛上的蓝,写到项目工作者李工一心扑在工作上,三个年头没有回家过年,孩子学习顾不上,这里写到他工作服上的蓝,以及鱼山蓝创造出鱼山速度、创造出世界第五的奇迹,蓝天的胸怀以及大海深蓝的气魄。都是跟她工作的环境有关。叙事娓娓动听,突出人文情怀,朴素的语言表达里洋溢着她对渔山岛的深深热爱,对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同事的尊重和理解。
海莹的文字生动流畅,温暖随性,情感丰富真实。在远离家乡的日子,她用回忆抒发对家乡的思恋,对家人的爱,如在《明月千里寄相思》里,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恋诉诸笔端,有一缕淡淡的惆怅。在《油菜花开》中,她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春天里油菜花开,人们在其间赏花拍照,还有关于油菜花的美丽传说。表达对自然对人们的美好礼赞。其创作风格清新质朴,自然恬淡,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充满着对于生命之爱的理解和诠释,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作者。
岱山女作者中,写散文比较多,散文作为最贴近生活和人内心梦想的文体,与现实世界直接相关。说好写,是谁都可以写,简单生活的枝节罗列;难写,是如何突破自己,脱离那种没有真情的铺张和随意,把文章写的更入人心。阅读一篇优秀的散文,那些文字就像一束耀眼的光芒照亮我们迷茫和幽暗的内心世界。所以,文字的力量不可忽视。海莹擅长于写细小平凡的题材,这种题材的长处,往往更能真切自然、细致入微的抒发作者的情怀,做到事小而意大,笔简而情丰。海莹在岱山不多的几年里勤奋创作,写出了不少散文随笔,有几篇在舟山当地报纸发表,可喜可贺。
我相信海莹也会有梦想,那是长在她身体里的梦,对家乡,对现在,对未来串联起来的希望和热爱,这些梦会让她用深情的文字源源不断地表达出来。
期待海莹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