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心
无论睡着或醒着,海都在他的梦里;无论睡着或醒着,船都在他的梦里。
他们是一对出海的父与子,一个在我的身边驾船,一个在他的叙述里扬帆。我认识他们是在我第一次出海的风浪里。
我们下车,雨水飞溅,脚下的路犹如涌出溪水的山涧,我加快脚步,东沙镇的新道头码头就在眼前。
我当然知道在大雨如注的时候出海,不会是一次轻松而悠闲的体验,但我不想让肆意的雨水毁了一次约定:来到岱山,面向东海,驶向舟山渔场……我不想让自己第一次出海打鱼,成为一次无法实现的约定,即使大雨瓢泼,我也不想放弃被大海晕眩的机会,因为没有在海中的晕眩,怎么会有捕鱼的经验?怎么会认识鱼儿的家呢?
当我们走下台阶,跨上渔船的时候,大雨一如既往地在海天之间抛洒一张张巨网,我们和渔船犹如巨网中的小小鱼虾。起航,离岸,渔船被卷入大海,漂泊在雨水喧哗的东海上,这是我第一次出海,第一次乘渔船以捕鱼为目的的出海,终于不再是计划而是现实。
船老大和我是同龄人,我称他为海蓝,他在驾驶舱和甲板间奔忙,身手矫健地在起伏的小船上也如履平地,一身白衬衣早已被雨水淋湿了,勾勒出了他健壮的身材。“你要换换衣服吗?”对我的询问,他回答,不冷,没有关系,不用换衣服,而他却给我们拿出了简易的雨披,劈头盖脑的雨水让我们在橘黄色的救生衣上又穿上了雨披。
渔船不断地冲破雨水的大网,海风不断地吹散着狭小机舱里的柴油味儿,海浪不断地摇晃着我们的渔船,我也摇晃着自己从岸上带来的记忆:舟山渔场位于舟山群岛东部,地近长江、钱塘江的出海口。冷、暖、咸、淡不同水系在此汇合,水质肥沃,饵料丰富,鱼群密集,为我国近海最大的渔场,也是我国的十大渔场之一。
春风吹暖东海水,舟山旺发鱼汛潮,东港齐聚万船汇,曾经是岱山几代人心海中的记忆,也是他们以海为生的生活方式的写照。带我们出海的海蓝就是岱山渔家的后代,父亲留给他的不仅是姓氏、血脉和家园,还有热爱大海的天性,驾船、识潮、捕鱼的天赋。海蓝告诉我,他已经拥有6条这样的渔船。在鱼汛期,他会随船出海,熟悉船与潮汐,就像熟悉自己的家园。在平潮时打桩, 涨潮时放网,平潮时再收网,他已经习惯了风里来浪里去的生活。
他最佩服的是父亲,全凭自己对风浪和潮汐的把握,全靠自己的力量和意志,在大海上扬帆起航、摇橹破浪、收网捕鱼。父亲一次次地离开陆地,离开家园;一次次地迎战风浪,张网捕鱼;母亲一天天地辛勤劳作,勤俭持家,一次次地虔诚祈祷,守望归航。
海蓝真的太佩服父亲了,近40年的光阴荏苒,在无数次的离岸与归航中,他遭遇了多少惊涛骇浪,才能有惊无险地带上满仓的鱼儿回家,父亲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运气,多好的水性和天赋,才能让全家相信,留住他的不是大海和风浪,留住他的是大陆和岛屿,是自己的亲人和家。
父亲的平凡在于,40多年里,他和其他渔民一样出海扬帆,父亲的不凡在于,40多年过去了,他每一次都平平安安地返航回家。现在父亲就在家里安享晚年,他等着海蓝顺顺利利地回家。父亲对他说起过许多捕鱼的故事,听得多了,海蓝也会倒背如流了。
许多舟山人会唱这样的歌谣:“门前一港金(大、小黄鱼),门后一港银(鲳、鳓鱼)”。鱼汛期间,父亲在海上漂,银色月光下,夜深人静时,能听到大黄鱼发出咕咕的叫声;人与鱼,天与海,月光和海浪,那种人在孤寂中的满足和愉悦真的难以言表;明媚阳光下,蔚蓝大海中,父亲能看到海水中金灿灿的黄鱼鳞光。有时候“鱼层”太厚,父亲摇橹时,还能感到一种沉甸甸的阻力。那种人在收获中的喜悦和满足,真想与家人分享。可是到了今天,野生的大黄鱼只能出现在故事和传说中,它们成了博物馆中静静的标本,我们再也听不到大黄鱼的声音,再也看不到有呼吸的野生大黄鱼了。
海蓝说,“父亲最羡慕我们出海时,拥有先进的渔船和捕捞的设备, 而我们最羡慕父亲出海的时候,能听到大黄鱼的声音,能从近海带回满仓的鱼儿。”
灰黄色的海面上雨水在尽情地舞蹈,我发现了白色的浮标,“哦,那是你们洒下的网,还有蟹笼吧,我们到了,我们可以收网了?”我兴奋地打断了海蓝的叙述,得到了他的肯定,我就冲出了船舱,大家已经不怕雨水的打击,兴高采烈地和船工们一起拉网,一起喊着号子,手里沉甸甸的,心里喜滋滋的,终于看到渔网了,一、二、三,水落鱼出,天呀,我怎么也没有想到鱼很少,鱼很小……现在不是鱼汛期呀,海蓝在身边提醒失落的我,我仿佛看见了“休渔谢洋”四个字浮出海面,随着海浪不断奔涌,明天就是6月16日,为期3个月的休渔期开始了……
我蹲下身子,细细地看着小鱼们,“我”第一次出海捕鱼的收获,突然,我发现一条小小的仓鱼还活着,它的腮还在一张一合地呼吸,轻轻地将它放在掌心,我感到了它弱小的生命顽强地搏动,心里受到极大的震动:在我手上的仿佛不是一条小小的仓鱼,而是一颗还在跳动的海洋之心。
对于我来说,海洋之心不是泰坦尼克号上露丝胸前蓝得晶莹的海洋之心,不是那串因为生死之恋,因为稀世珍贵而闻名于世的蓝宝石项链,我想蓝宝石再美丽夺目,再神秘传奇,那也是编剧非凡的虚构,它不是真正的海洋之心,因为它没有大海的心跳啊,而我在小仓鱼身上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大海的心跳。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那么弱小的仓鱼身上,我竟然感到了浩瀚大海的心跳,我手上捧着的是一颗海洋之心……
我站在船舷,把手伸向大海,翻转手掌,小小的仓鱼飘落大海。我不知道小小的仓鱼是否还能在大海中存活,我只能祈祷,并以最快的速度让它重回大海……
我们又一次拉网,我又发现了小小的仓鱼,共有三条小仓鱼被我快速地放回了大海……可是我的心并没有因我的行为,放生仓鱼而有所安慰,也没有因为收回的蟹笼中,有活跃的大蟹小蟹而兴奋,相反心海中泛起了忧伤的涟漪,尽管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事实了:现在近海的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岱山渔民一般离开近海,到离开岸边上千海里的远海去捕鱼。
我注视着雨水密布的海面,又想到了蓬莱溢油事件:2011年6月,蓬莱19-3油田先后发生两起溢油事故。国家海洋局公布蓬莱溢油事故调查报告,溢油严重污染了870平方公里的海水。油田周边及其西北部受污染海域的海洋浮游生物种类和多样性明显降低,生物群落结构受到影响。
大海无比辽阔地袒露在我们的面前,但是当黑色的油污侵入大海胸怀的时候,大海一定感到了尖锐的疼痛,大海是有生命的,海洋之心一定感到了被摧残的疼痛,那么深邃浩渺的大海,那么神奇瑰丽的大海,那么丰厚富饶的大海,又是那么容易被污染、被争夺,被过度利用的大海……
海蓝发现我还站在前舱,沉默在雨水和海风中,望着大海出神,他让我赶快回机舱,第一次出海不要受寒。
也许是感到了我的怏怏不乐,为了转移我的注意力,海蓝和我说起了岱山岛,那里是岱山渔民的家呀!他告诉我,他小时候最喜欢爬的是磨心山,最喜欢跑的是铁板沙,最喜欢玩的是双合石壁。这些渔家少年儿时的乐园,现在是岱山之旅最迷人的景点。
我可以想象明亮的阳光照着拍岸的海浪,照着万步铁板沙,照着在铁灰色的沙滩上奔跑的少年。
时光的大潮起起落落,当年在万步铁板沙奔跑的少年已经是人到中年,而鹿栏晴沙依然是风姿绰约的美少年,一批批新人在沙质细腻的铁板沙上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
我可以想象他和小伙伴们脚下生风,在磨心山的幽径与山石间穿行,听着林间的鸟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啃着酸甜的蜜桃,年轻的心在苍翠与葱绿中飞跃。
傍晚时分他们坐在山顶,看着天边瑰丽的晚霞映照着大海,海天一色犹如仙境迷住了每一双眼,每一颗心。海绕着山,山依着海,整个岱山大大小小的岛屿尽收眼底,暮色中的岛屿如梦如幻,蓬莱仙境是岱山少年的心海中最美的画面。
在岱山让我感受到如入奇妙仙境的还有双合石壁。双合是一个小岛,而早在明朝,这里就是采石人的天堂。历尽几代人的开采,形成了双合石壁鬼斧神工的形貌。
我对海蓝说起了我昨日刚刚去过的双合石壁。我告诉他,雄奇挺拔的石峰,刀砍斧削的石壁,曲径通幽的石廊,清澈见底的石潭……我在一个有限的石头城堡中感到了流动着的无限时光。
沿着蜿蜒的小路,贴身行走在石壁之间,我似乎读到了灰白色的石壁间隐含着无数渔家的故事,无数渔家人的心愿,岁岁年年,它们就这样在阳光的映照下,在风雨的侵蚀中,在海浪的低语间地老天荒。对我如此这般的描述,他报以微笑,“你想象得很神奇呀,双合石壁被你描述得不同寻常了,而我们小时候就喜欢去那里捉迷藏,而大人们很喜欢到海誓山盟的石刻前照相。”
雨水依然充满活力地砸向海面,码头已经出现在疏而不漏的雨网后,投入的谈话让我忘记了初次出海的晕眩。“不错,你终于经受住了大海的考验,你们还准备去哪里?”“和你们经历过的惊涛骇浪相比,今天应该是雨大风不狂,大海还是照顾我们的呢!马上要去东沙古镇,那是你父亲的故事中常常出现的神奇古镇呀。”“是的,父亲总也讲不完东沙的故事,”岱山老一辈的渔民心里都有东沙古镇的故事。
船已靠岸,我和海蓝告别,祝愿他在休渔期结束后,水落鱼出,有更多的收获。雨水飞扬中我们的车驶向东沙古镇,追寻着岱山渔业的源头。
东沙古镇离新道头码头不远都属于东沙镇。车行不过十分钟就到了。我从车上下来,犹如瞬间完成了时空转换,前面是大海、风雨、渔船,现在转成了傍晚、大雨、古镇。
我眼前的东沙古镇完全沉浸在让人不分世纪的狂雨中,傍晚的古镇雨巷中没有行人,只有哗哗的雨声,灰白色系的古镇被奔放有力的晶亮雨水冲击成了一个古老而真实的梦。
我们走进东沙古镇,犹如访问一个真实的梦境。穿过厚实的雨幕,推开一座四合大院大门,我们走进的是海洋渔业博物馆,这真是别出心裁的创意,我们谁也没有料想到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就设在如此古朴的民居中,更没有想到的是四合院中有十几个展馆,让我们看到了平时看不见的海洋生物: 三米长的带鱼、 一米宽的翻车鱼、珍稀的中华鲟、鹦鹉螺……
色彩斑斓的贝类标本,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散发出大海的气息。在二楼的展厅还有岱山的渔民画,画作想象丰富,神情生动,色彩鲜艳,画出了岱山人的渔家生活。还有几个展馆中展示了清代道光至今的各种仿真渔船模型、生产工具、导航设备、渔民服饰、渔民生活和作业方式演变的老照片,流露着浓浓的渔家风俗。
我在其中静静地浏览,犹如阅读海洋生物的生长图,近代渔业的发展史,舟山渔民生活的风情画。
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海洋馆中如此丰富的藏品主要来自一个岱山的渔民赵行法的精心收藏,那是他苦心积累30年的成果。我想他一定是一个能听见大海心跳的渔民,大海才给了他,如此难得的信赖,如此珍贵的回报;来自大海深处的珍贵藏品,让他理解了大海的丰富,也让更多的人见证了大海的富饶。
走出海洋博物馆已经是渔火闪亮的夜晚了,雨水还在不折不饶地倾泻而下,走在被雨水淹没的青石板上,湿润的空气中,我又闻到了海洋的气息,心海中关于东沙古镇的记忆也如黑夜中大海上的航标灯对着渔火闪亮起来。
东沙古镇位于岱山岛的北面,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建制于唐,因渔业兴盛于清。据《中国渔业史》载,东沙渔港形成于清康熙年间,之后,每逢渔汛,江苏,浙江,福建沿海诸省渔船集聚东沙,船以千计,人以万数。1917年渔汛,停泊在东沙洋面的渔船计有12601艘,渔民达8万多人,每到夜间,海面上排排渔船停泊达10多里路,100多条渔船日夜运鱼,近海口50多具落地灶连夜拷网,各加工厂通宵加工鱼货,从海上到镇区,千万盏围灯像天上无数的星星。热闹的场面无可言喻。东沙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商业贸易区,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横街鱼市”。
我想只要能听到耳边大海的涛声,只要能闻到空气中大海的气息,舟山人就不会淡忘“横街鱼市”的记忆。我想舟山人会期待“横街鱼市”不仅是一个记忆,而是延续至今的现实吧。
夜深了,我躺下了,黑暗中我看不见大海,但还是能够听见大海的呼吸,我还想着岱山岛上渔家的生活:无论睡着或醒着,海都在他的梦里;无论睡着或醒着,船都在他的梦里。那不仅仅是两代人的梦,那也是几代人的海上人生。
不知道今夜的大海上还有多少不眠的灯火,我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中已经接受了多少大海的滋养,人类真的难以估算大海给予我们的恩泽,人类真的难以言表大海给予我们的一切……休渔谢洋是我们感恩海洋对我们的护佑养育之恩,也是我们爱护海洋依恋海洋的生存之道,更是我们敬畏自然反思自我的觉悟之道。
神九女航天员在远离地球340公里的飞船上遥看地球,她感到,地球弧段的边清晰可见,“披着一层蓝白相间的光晕,阳光投射在海洋上照出深深浅浅的蓝,大地脉络分明,海岸线清晰绵长,地球是如此的美丽……”
地球的蓝,就是大海的蓝,地球的美,也是海洋的美,深深的海洋不仅是广袤天宇中的蔚蓝,不仅是无数神话的起源,还是无数生命的家园。
海洋之心在浩瀚的大海里,海洋之心在海洋生物的胸腔内,无论是巨头鲸还是小仓鱼,他们的呼吸一次次地提醒着我们:博大并不意味着可以被无限地索取,深邃并不意味着可以无尽的奉献,和谐是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的最佳方式。在茫茫的黑暗中,在潋滟的晴空下,在冬季大西洋的加纳利寒流中,在夏季北太平洋的暖流中,在东海,在南海、在黄海、在渤海,在地球上的海……海洋之心,激起无尽的浪潮,无边的波澜,也激起我们心海里深长的忧思……
相关阅读:
- ·岱山,远在海洋深深处(201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