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坛动态 > 作协动态 >

作协动态

我会多名会员阅读文章入选“我在海边读书”阅读好声音节目

 
 
 
        【“我在海边读书” 阅读好声音】,由FM97舟山交通音乐广播(每日13:30、21:00)、FM99.8舟山新闻综合广播(每日10:30、21:00)把刊登在舟山日报、舟山晚报上的文艺作品,由主持人以声音的形式呈现,将报纸中静默的铅字化作灵动的声波,为读者带来沉浸式、别具一格的视听新体验。
         其中“我在海边读书”阅读好声音节目第一期收录的是我会会员张小杨《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第四期收录的是我会会员周海鸟《从今天傍晚开始》。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读余华有感
                                                                                         
                                                                                         张小杨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本书是余华老师的首部杂文集,他从中国到世界,从文学到社会以及各个时代的病灶,以戏谑的文笔戳穿了社会生活的现象。余华老师带着与生俱来的幽默感走了过来,这本杂文集让我感受到了如此可爱的余华,再也不是那个“把悲伤留给读者”的他。
      余华老师在书中写到“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社会生活的不平衡必然带来心理诉求的不平衡,上世界九十年代后期,中央电视台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采访了中国各地的孩子,问他们六一的时候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一个北京的小男孩狮子大开口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不是玩具飞机。一个西北的小女孩却是羞怯的说,她想要一双白球鞋。”
       我在想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啊,哪怕放在时至今日,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个人生活的不平衡等等也是依然存在的,随之就是心理的不平衡,最后连梦想都不平衡了。梦想是多么纯粹美好的事情,而今也会失去平衡。
        如今,有钱人几万几十万买一个包包,躺平了钱就可以赚到。而没有财富的素人,为了几十块的衣服裤子而每日奔走忙碌,他们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够赚到钱。
现在摆在我们中年人面前的,就是各种焦虑,催婚,催生,房贷,车贷....等等,像一座座大山一样,压在我们身上。有一次朋友拉着她家孩子向我们展示她家孩子会认字,我晚上到家就开始拉着孩子学习认字,结果都是徒劳,他学的张嘴打哈欠,我气得脑子嗡嗡响。我就开始焦虑,孩子是不是笨?是不是专注力不行....看着身边的人都在疯狂地“鸡娃”,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陷入了焦虑。
     后来我决定分散这种焦虑,下班后做点自己的事情,孩子不愿意学习就算了,开开心心玩玩玩具,下楼骑骑自行车也挺好,随后我们家庭氛围也平和了好多。现在想来孩子三岁不认字很正常,但是孩子读了三年级还在那里啃手指就很奇怪,所以三岁就做三岁的事情。都说我们这一代是“补偿性家长”,其实在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就像是养了一遍小时候的自己。
         我们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学会了妥协,把时间交给山川湖泊,花草鸟鸣。在繁杂的生活里保持自己的热爱并为之付出努力,我们或许太久没有静下心来去阅读,阅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不妨让我们停下来去写一写生活的碎片,那些好的坏的,快乐或者悲伤的。让自己在阅读中身心愉悦,去寻求一个可以安放自己心灵的小岛。放弃一身疲惫和满腹焦虑去阅读吧,在书籍中寻求治疗自我的良药,保持一个热爱的事情去奔赴,去到达,也是人生的一场修行。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本书治愈了我们的焦虑,这本书也确实如一剂良药,让我在这明媚春光里和余华老师有一场对话,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让我慢了下来,用心去感受这一场春日里的邂逅。有时候差距就在那里,你拼了命的努力差距还在那里不增不减,我这里的意思,不是要大家躺平,而是在面对一个又一个差距的时候,我们的心态是正确乐观且积极地。后来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比朝起而作,日落而息更美好的事情了。山野万万里,余生路漫漫。日暮酒杯淡饭,一半一半。
 
 
                                                       从今天傍晚开始   
 
 
                                                                              周海鸟
 
     《我喜欢辽阔的地方》这本书莽撞地闯入我的眼眸,啪地一下扎进心湖。一阵悸动之后,它就出现在我的书桌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毕淑敏老师。毕老师的文常带着雪域的高远与清澈,带着医生的敏锐与犀利。这篇文章倒与其一贯的文风略有不同。
   《从今天傍晚开始》是书中的一篇短文,很短,加上标点也只有600多字,就其字数而言是稀,就其内涵而言是深,就其情感而言是浓。
       “从今天傍晚开始”这个题目给我熟悉亲切的感觉。提到傍晚,想起晚霞在海天交界热烈燃烧;老屋顶上袅娜的炊烟,是黄昏踉踉跄跄的诗行。
       淑敏老师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许是恰好黄昏。一抬头,霞光猝不及防撞进怀里。傍晚,是一日的尾奏,弦音拖长,渐弱,渐隐,渐失。她说从今天傍晚开始,大胆揣测言下之意是为从此刻开始,不必等到明天。
        明代诗人钱鹤滩在《明日歌》中这样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生待明日是理直气壮的常态,仿佛明日万事皆成仁成义。今时日西坠,凡事皆了,希望和成功只在明日。殊不知明日几何,今日若懈怠,明日复蹉跎。
          毕老师以“从今天傍晚开始”为题,结尾又以这句话为结,点出活在当下、干在当下、努力在当下、起航在当下的哲理。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有一股温和且湿润的力量流动,莫名湿目。不管你曾如何彷徨犹豫、如何灰心失望,拯救你的永远不是明天,而是此刻霞光猝不及防撞进怀里的傍晚。
      毕老师将读书比作幼儿学语。幼儿牙牙学语时充满求知欲,天下始不闻,四海皆学问。我记得儿子开口的第一句话不是喊爸喊妈,而是问:“这是什么?”他的心中积蓄了太多的“这是什么?”终于在能吐字咬音的时候迫不及待地表达出来了。幼儿求知最为积极,所以成长也快。什么时候,我们对于世界和阅读失去了求知欲,我们什么就停止了成长,停止了进步。
        幼儿时最为谦逊,因为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何时我们保持幼儿的谦逊,我们才能在别人的文字里汲取最多的养分。人之一生,短暂,有限。获知有限,经历有限,年龄有限,疆界有限,认知有限,诸多有限加诸于身,终不得辖达通透。毕老师言“读书是精神的再一次牙牙学语。”这句话真有点晴之妙。读书使我们领悟世态人情;耳朵拉长;视力锐利清晰,生命线延伸,心智丰盈而强韧。
        以浅显的说辞表达深刻的道理。寥寥数语,干脆利落。文章短小精悍,布局严谨,点到为止,这正是文章的精妙之处,手法很高明,只有高手能驾驭。
        篇首从文学谈到读书,再由读书聊到写作,最后将读书与写作之间连上纽带,引出轨道和引力的比喻,一气呵成自然点题:从今天傍晚开始。
本文谈到读书与写作之间关系的时候,也非常巧妙,“由读而写,由写而读更多的书”。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相互影响,形成圆形轨道,建立良好循环。
         读书影响写作是因为“和热爱成长的婴孩一样,听得多了,你就有想说的愿望。把自己的心语倾吐出来,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相似的感动。”读的书多了,见识广了,思想深邃了,认知深刻了,便有万般滋味在心中,不吐不快了。
         古人言,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万卷下笔有神。我们在写作中觉词穷,觉顿塞,只因读书少。写作优秀的人博览群书,古今中外俱达。一个人若说自己喜欢写作,却不喜欢阅读,这是不合格的喜欢。一个喜欢写作的人,必定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淑敏老师的一生,写了无数篇优秀的文章,她将其归纳孤独赶路为寂寞和人生的悲悯关爱,这是真诚也是谦逊。
       毕老师的这篇文章给予我另一个启迪。长久以为文章是越长越优秀的,越长越有水平的。文若不长,恐会表达不清不全。但此文却是短而不匆促,短得明朗,脉络纹理清晰可见。话不长,意却满了。
文学的世界是广袤深邃的,那就从今天傍晚开始,开始读书,开始写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