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驻村计划——和美文化发现乡村之旅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10月15日,由文艺报社、诗刊社、中国诗歌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国作家驻村计划——和美文化发现乡村之旅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发表书面讲话。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向阳出席并讲话。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宣布中国作家驻村计划正式启动。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翟玉龙,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包宏烈,文艺报社总编辑刘颋,《诗刊》主编李少君,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副会长曹宇翔,作家梁晓声、范稳、李浩等参加活动。启动仪式由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金石开主持。
邱华栋在书面讲话中表示,日前,中宣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中国作家驻村计划的启动,正是贯彻落实《方案》精神的具体实践,是文学界积极响应号召、以文艺力量赋能乡村建设的生动体现。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也是作家观照现实、书写时代的重要场域。驻村计划组织作家深入乡村、扎根人民,旨在引导广大作家沉潜身心,切身感受新时代中国乡村的生动实践和深刻变迁,以文学笔触描绘乡村壮美画卷、记录人民奋斗足迹。这不仅是一次文学的寻根与发现之旅,更是作家肩负时代使命,以精品力作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具体行动。相信通过作家们的深情书写,定能生动展现中国乡村的多样风貌与内在活力,为新时代乡村书写注入崭新内涵。
何向阳在讲话中表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家与乡村大地一直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鲁迅、丁玲、赵树理、周立波、师陀、梁斌、柳青、路遥、王蒙等作家,以其创作实践彰显了现实主义乡土文学的传统,将一部部经典留在读者心中。不久前,中宣部等七部门出台《方案》,中国作协作为发起部门之一,始终致力于引导广大作家与时代和人民同频共振。在不懈努力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湖南清溪村、宁夏西海固等地,文学正在改变乡村,乡村也默默滋养着文学。希望广大作家以中国作家驻村计划为契机,接续深厚的乡土文学传统,真正走进生活深处,发现新时代乡村的新变化、新风貌,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尽己所能赋能乡村振兴,打通创作与阅读、文学与乡村的“最后一公里”。
刘颋谈到,进入新时代,中国乡村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号召广大作家走进乡村、记录乡村,不仅是为了留住乡愁、守望故乡,更是为了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建立更深厚的联结。驻村计划以《方案》为指导,以“和美文化,发现乡村”为主题,首批16位作家、诗人已抵达云南省16个州市的不同村落。他们将驻村10至30天,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田野调查,深入了解当地自然、历史与文化,创作反映和美乡村与美好乡情的作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李少君谈到,作家驻村是一次深入的文化采矿,作家们可以在泥土中挖掘充满生命力的语言资源和民间文化,同时获得不同于城市的鲜活经验,感受土地与生命的真挚情感。这也是一种双向滋养,作家也会给乡村带来变化,或许有一天,村民们会发现习以为常的生活本就充满诗意。从更深层次上说,作家驻村也是对乡村文化记忆的抢救性挖掘,当作家以平等的姿态与乡村真诚对话,必能在这种互动中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乡土文化。
翟玉龙介绍了驻村计划的筹备情况。他表示,云南高度重视中国作家驻村计划,提出“出实效、出成果”的目标,坚持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依托正在打造的“艺术家第二居所”,全方位、多角度做好服务保障,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成效。同时,将驻村计划与乡土文化能人培育、文学人才传帮带等有机结合,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文学赋能新格局。
专家发言环节,大家从不同角度对驻村计划进行阐释、提出建议。阎晶明表示,“驻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深厚传统,文学与乡村、大地、时代、生活的联系异常紧密。柳青在皇甫村一待就是十几年,赵树理、周立波把家搬到村里,他们是真正的驻村作家,为今天的写作者提供了宝贵借鉴。中国拥有广袤的、正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土地,作家如果想打破认知局限,就要通过多种方式深入生活。期待大家通过驻村计划积累丰富素材,激发创作热情,深刻洞察和理解现实,创作出一批扎实厚重的文学作品。
“离开熟悉的地方,才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梁晓声说,“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真的能激发灵感,而这灵感又会牵引你走向更远。”这些年他走访了许多村庄,发现新时代乡村已与前辈作家笔下的景象截然不同。在湖南清溪村,他见到教思政课的女教师坐在咖啡馆弹吉他唱歌;在山西临汾,村民们从深山迁居景区,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在儿童活动中心描画脸谱;在广东、云南等地,许多年轻人带着电脑、相机在村子里开店、搞文创、写作品……这些现象引发了他的关注与思考。最近他刚刚完成一部以此为题材的影视剧本,“我看到许多乡村已成为旅游地、打卡地,正向年轻人敞开美好的未来”。
包宏烈表示,作家驻村是一段回归大地、回归文学本心的旅程,为作家提供了践行“做人民的学生”的机会。这不仅是对创作素材的收集和积累,更是对创作灵魂的淬炼和提升;不仅是去发现、去抒写,更是去播种、去点燃,是文学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今年9月,中国作协举办“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系列活动,引起强烈反响。这再次表明,中国大地拥有数以亿计的文学受众和无法估量的文学潜力,他们是新时代文学的坚强基座,也是文学必须抵达的远方。
范稳认为,作家创作有数条不同的路径,其中,书写他人生活、书写遥远的地方是一种重要方式。驻村作家要善于学习、发现、感悟,在行走中接上地气,从文化差异性中获得灵感,这种发现型写作会让创作题材永不枯竭。他也希望作家同行能够多与基层文学爱好者交流,为他们带去文学的“福音”。
驻村作家代表李浩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表示,此次前往云南德宏驻村,更多地是去观看和聆听,把自己清空,保持吸纳与接受的状态,真诚踏实地去记录与思考。他也愿以炽热的文学之心,与当地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分享文学的美妙,和所有真诚热爱文学的人成为朋友。此外,也希望借此机会重新认识自我,在与大地和历史的对话中获得新的启迪。
“当我们启动驻村计划时,许多作家已陆续抵达云南各州市,真正走进乡村现场。他们才是这次活动的主角。”王山在总结时谈到,作家是文字的创作者,更是有独立思想与洞察力的个体。通过他们的笔,读者可以看到鲜活的基层实情、人民的真实心声,看见一个真实立体的、变化中的中国乡村,这正是中国作家驻村计划的初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