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岛,一部浓缩的历史
一座岛,一部浓缩的历史
□厉敏
东沙渔业博物馆
东沙镇,因鱼而兴的古镇,是中国唯一的古渔镇。
东沙镇位于岱山岛西北角,被称为“大黄鱼的故乡”,它的北面就是盛产大黄鱼的渔场——岱衢洋。
“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是古旧的二层楼四合院木结构建筑,古朴典雅。这座建筑原为盐廒,解放初为岱山县政府所在地。
博物馆有前楼、主楼各五间,左右厢楼各二间,建筑面积达1200平米。
展馆内展品琳琅满目,既有来自东海的各种鱼类标本,如三米长的带鱼、一米宽的翻车鱼、珍稀的中华鲟、鹦鹉螺等,还有海洋动物的骸骨,如大型鲨鱼的下颚骨、脊椎骨、鲸鱼的肋骨。罕见的藏品,让人大开眼界。
有各种仿造的渔船船模,如小对船、大捕船、流网船、小机帆……晚清至今的各种船具、船模、网具、生活用具、渔民服饰、助渔导航设备、渔民画等实物,十分丰富。
它们记录着岱衢洋乃至整个中国渔业的兴与衰,既是一部中国渔业发展的历史书,也是陆地上的海洋生物馆。
其实,东沙镇本身也可看作是一座露天的“渔业博物馆”。
几百年来,每到渔汛,江、沪、浙、闽等地的渔船云集,“东沙角船至数万,人至数十万。”卸货、补给、买卖、加工、存贷,茶肆酒楼,书场马戏,应有尽有。“横街鱼市”,堪称岱山一景。
虽然,随着大黄鱼资源衰退,如今的东沙已逐渐沉寂。但过去的沙滩、码头、弄堂仍在,街面房、落地桶、海棠糕仍在。见到它们,让人想起大黄鱼年代的辉煌。
拷门台风博物馆
台风,来自太平洋的怪兽。这头怪兽喜怒无常,性格暴躁。它像一把会旋转的巨形扫把,所到之处,被它搅得天昏地暗,一片狼藉。
说起台风,人们可谓既熟悉,又陌生。现在一座台风博物馆让你与台风面对面,零距离。
“中国台风博物馆”坐落于岱山岛北部素有“浙江抗台第一坝”之称的拷门大坝两侧,是全国首家以“台风”为主题的气象灾害体验科普博物馆。
所谓“面对面,零距离”,就是台风天气,你走出博物馆门口,面对开阔的海洋,就能感受浊浪滔天、惊涛拍岸的真实场景;即使在博物馆内,隔着玻璃幕墙,也能感受惊涛拍岸,激起几十米浪头,直扑博物馆的气势。
在建筑面积5000平米的展厅,关于台风的图片、实物、影像、实验模型等资料十分丰富,让游客系统了解台风形成的原理、结构、分布、等级、命名及所带来的灾难等科普知识。
而体验馆对游客更有吸引力。4D动感立体影院,模拟台风实景,让你亲历体验惊涛裂岸的震撼,感悟生命与自然的碰撞;“乘风”项目让游客驾驶摩托艇在仿真的三维空间真切感受“风驰电掣”;在听风室里,借助全息音响的神奇特效,感受自然界各种不同的风声;“越风”项目是坐在动感仿真潜水艇里,让游客领略台风影响下的海底世界,感受穿越台风壁的情景……
台风是一种自然的产物,我们在感受到它破坏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自然的神秘与伟力。
岱西盐业博物馆
盐,海水中的精灵。这种“精灵”平时看不见,摸不着,只有把它请上陆地,在阳光的照射下,它才显出仙风道骨的原形。
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不可或缺。一旦少了盐,生活就失去了滋味。
早在宋端拱二年(公元988年),朝廷就开始在舟山建立盐场。从南宋始,岱盐以其“色白、晶匀、质好、味鲜”被选为贡盐,岱山素有“贡盐之乡”的美誉。
岱西曾有过成千上万亩盐田,整齐划一的格子,仿佛万千面镜子,映照着天光云影,大地仿佛成了巨大的玻璃幕墙。
用锅煮海水结晶成盐是最早制盐法,有舟山盐官柳永的《煮海歌》为证。清嘉庆年间,岱山盐民王金邦发明“板晒法”,解放后又推广盐田铺上沥青滩晒,现有了更先进的机器制盐工艺。
“中国盐业博物馆”就坐落在岱西万亩盐场上。3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分制盐工艺厅、盐雕展览厅和制盐劳动资料实物展览厅。除参观外,可供游客亲自操作、体验制盐全过程。
中国盐业博物馆是盐文化的历史再现。它将我国千年来煮海晒盐的工艺、文化和历史搬入展馆,集科普、科研、教育、旅游于一体,对保存、弘扬和传承海岛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竹屿灯塔博物馆
长涂港北口外五虎礁,如五只猛虎,蹲在海面上,凶险异常。当海上被浓雾笼罩,当夜幕降临,五虎礁会发出令人恐惧的虎吼。
一艘又一艘渔船,在此遭遇虎口。
一个云游的和尚,见此情景,心生慈悲。于是,他搭蓬栖身西鹤嘴,并在对面的山上,架设起一盏油灯。灯光直射海面,为过往的渔船导航。
这个民间故事,是岱山海域较早有关灯塔的记录了。位于长江口的舟山群岛海域,航道密布,水情复杂,岛礁众多。晚清以来,由洋人或中国政府先后建造了不少现代灯塔,其中百年以上的灯塔就有十座。
在这样的背景下,位于岱山竹屿新区的“中国灯塔博物馆”应运而生。
这座博物馆的布局颇为独特。首先,选取法国的阿姆德灯塔、德国的佩尔沃姆灯塔、加拿大的卡夫灯塔等7座世界著名古灯塔,按1∶1的比例进行仿建,风格各异的古灯塔错落有致地布置在新区河道两岸,与新区的海岸、大道、河流、社区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别具风情。
另外,还专门建有一座仿美国波特兰灯塔造型、面积为600平方米的展馆,陈列着300余件关于灯塔的事物图版、灯塔设备、图片资料等物件,游客可以在两层敞开式的展厅内悠闲地边参观边喝咖啡,了解世界灯塔的历史文化和中国灯塔发展史。
岱东海防博物馆
舟山群岛作为东海前哨,历来是我国海防的重要前沿阵地。无论是历史上的抗倭斗争、鸦片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退居台湾的最后据点,这里都发生过激烈战斗。
在岱山岛的东面沿海,有一个宽约三四千米的大沙滩,以前能经常看到海岛女民兵巡逻的身影。沙滩上有个渔民祭海的祭坛,高高耸立。
祭坛对面,一个叫黄嘴头的山岬,以前是一个解放军重兵把守的关口,现在成了“中国海防博物馆”所在地。
依山沿海而建的绿色城墙掩映在茂密的丛林中,把整个展馆围在里面。
中心展览区,陈列着600余幅图片和一些模型,展示近代、现代的海防史,舟山海防史。这里能见识到郑成功的战船、参加甲午战争的定远舰和致远舰以及中山舰、重庆舰等6艘近代著名军舰的模型。
边缘展览区,设在野外,展示的有一架歼五战斗机、高炮和高射机枪等一些已退役的重型防空防海武器。
隧道展览区,是在原驻军留下的营房、战壕、坑道、碉堡、弹药库等基础上经改建而成。在坑道中,大家可以观看航空母舰、驱逐舰、巡洋舰、护卫舰、登陆艇、潜水艇等24艘中外著名战舰的模型。
海防博物馆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
秀山兰秀博物馆
秀山,原是一个独立的岛屿,后与岱山岛建起了跨海大桥,秀山岛变成了岱山的一个半岛。
秀山岛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以“兰秀文化之乡”享誉周边。古秀山岛曾吸引不少文人墨客,无论是唐朝著名文人罗隐题书字岩,还是宋代文豪苏东坡的千古绝句“兰山摇动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等,都给秀山岛增添了不少人文气息。
秀山岛上的一位木匠老人,凭一己之力创办了“兰秀博物馆”。这座土木结构的四合宅院,由明清老宅修缮而成,占地1000多平方米,9个房间。正厅和厢房里摆放着形形色色的根雕和精美的老式家具。到了后院,上百盆盆景在阳光下恣意绽放。
博物馆的最大亮点是设置了兰秀“三大家族”家史室、“兰秀帮”海运史室和厉骇谷先生纪念堂,展现了秀山乡三大家族三百年来的迁徙史、行业发展史和家族文化。
厉骇谷,名厉志,是晚清著名书画家、诗人,誉为“浙东三海”之一。其家族可谓名人辈出;而清朝时名扬浙、沪、闽的“兰秀帮”海运,有“翁洲十船九兰秀”的称号,在甬舟海运史上留有厚重一页。
博物馆还收藏了岛内不少文物,如古人墓碑、木制老家具、名人字画等。
岱山徐福广场
岱山徐福广场,为纪念徐福东渡而建。20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使自己长生不老,曾派齐人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到海上仙山寻找长生不老之药。
岱山人认为,徐福眼中的“海上仙山”就是岱山岛。徐福东渡时曾途径岱山,故历史上称岱山为“蓬莱仙岛”。岱山岛上“海天一览亭”“上船跳”,岱山小长涂岛西侧的“仙草潭”等古地名,似乎也印证了这种观点。
历史总是给后人留下诸多谜语。经中日韩三国多方专家几十年的研讨得出,徐福东渡出发点并不唯一,岱山是徐福东渡日本的路线之一。
岱山百姓为纪念徐福东渡,在高亭磨心山西侧建起了一座徐福广场。广场朝南面海,视野开阔,占地面积1877平方米。广场中心位置建有一座身高10米的大型徐福石雕像,四周设石栏、石椅,入口处门阙、八卦柱采用仿古式钢筋混凝土精制而成。
在岱山,纪念徐福的场所和活动随处可见,如上船跳徐福文化村、东沙的海天一览亭、徐福文化周等。正在筹划的建设项目还有徐福观景台、徐福展馆等。
想当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领庞大的船队,在经历了长期的海上颠簸和狂风暴雨之后,在烟雾茫茫的海面上,终于发现了几个在沧海中浮沉的岛屿,其兴奋的心情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徐福的顽强求索与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激励后人不畏艰险、奋发进取的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