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写意岱山 >

写意岱山

岱山读海

                                       岱山读海
 
                                                                 齐善兵
 
  我希望在岱山同徐福有一次邂逅。
  这次邂逅是美丽的。在岱山的海滩上,我们面朝大海,明月一轮,清风半缕,谈蓬莱、方丈和瀛州。当然,话题离不开我们的始皇帝。始皇帝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一统天下后,他想做一名长生不老的神仙,永远主宰天下。于是,方士徐福登场了。徐福告诉始皇帝:海中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神山,上面的神仙有长生不老之药。蓬莱即岱山也!徐福奉始皇帝之命出海寻找神山,先期到达了岱山。
  岱山的确是一座神山。你看那天上的云,明亮的海风吹过,仿佛少女肩头洁白的衣衫滑落,亦如洞箫中醇香的音符;你看那山间的风,热烈的海水洗过,好像月光唇边蓝色的吻痕映现,亦如清泉中飘起的秀发;你看那滩边的雨,凝然的沙粒抚过,如同岩石额头叮咚的诗行醉卧,亦如晚霞中湿润的渔歌;你看那桅尖的鸟,澎湃的潮水浴过,恰似幽谷中澄澈的佛音诵起,亦如泥土中镌刻的蹄音……“东海蓬莱岱山岛,神仙逍遥好地方”。在这神仙逍遥的岱山,徐福从内心讲是不想走的。他想等等九百年后慕名而来的李白。
  李白是大海的儿子。其实不仅仅是李白,我们世间每一个人也都是大海的儿子,并对大海都有着深刻的记忆。如《山海经》云:“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只不过李白对大海的记忆,比我们一般人多些浪漫诗情罢了。——“举身憩蓬壶,濯足弄沧海”、“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在玉树生绿叶的岱山,面朝大海,李白的诗情更是绵绵不绝,并带着由衷的赞叹:“蓬壶来轩窗,瀛海入几案。烟涛争喷薄,岛屿相凌乱”。需要说明白的是,李白不远万里来到岱山,不是为了抒发他磅礴的诗情,而是为了寻找他心中的神仙。他渴望当一名长生不老的神仙,这与始皇帝的想法极为一致,只是目的不同罢了。人生各有其去向,彼此不能左右。但无论什么样的人生去向,都要符合客观实际。否则,到头来只能“恍惊起而长嗟”。因此说,李白离开岱山是恋恋不舍的,他一再回首遥望匆匆赶来的苏轼,他想同苏轼斟上一杯杨梅烧酒,聊聊天上悬挂的一轮明月。
  苏轼到岱山时正值春天。春天的岱山是婉约的,并深深改变了苏轼。苏轼被婉约了!面对春天的岱山,他不由吟道:“兰山摇动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当然了,有人考证说这诗不是苏轼写的,而是元明之际的文人张宪所作。但是,无论是苏轼先生还是张宪同志,其笔下的冯判官都是真实的。他为保境安民,“楼橹万艘屯战船”。由此,我不由想起了抗倭名将戚继光。面对浩瀚的大海,我们祖先的胸襟是开阔的。“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在诗里,他客观地描绘了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景象。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三国隋朝时期不断发展,到唐宋时期达到高潮,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也使得中华文明远播于世界各地。譬如日本,至今境内的很多地名,仍沿用我国唐朝时期绞缬、腊缬、罗、绸、绫、羽等名称。然而,元世祖忽必烈当政时,由于连年对外征战和失败,便开始实施禁海政策。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政府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为由,发布了比元世祖忽必烈更为严厉的禁海令:“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严厉的禁海令,无法使倭寇稍敛足迹。戚继光出面了。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继光率领他的戚家军九战九捷。在岱山的长涂岛,至今还有一方清凌凌的水潭,名为“倭井潭”。相传,倭井潭乃为戚继光率军歼灭倭寇之地。
  倭井潭硬糕非常有名,据说是由当年戚家军的随军干粮发展而来。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但我相信这种说法。行军打仗离不开干粮。对此,南宋诗人文天祥道:“顾马办干粮,以备行役。”倭井潭硬糕,鹅黄色中透着莹亮的白,硬而脆,脆而香,方便长期携带且又耐饥,是行军打仗难得的干粮。戚家军所向披靡,在一定程度上同倭井潭硬糕不无关系。倭井潭硬糕浸透着英雄的血,迸发着英雄的豪气。为此,从历史的拐弯处走来的抗英烈士葛云飞、郑国鸿和王锡朋,吃了不少。他们三人,皆为清朝定海的总兵。清军入关之后,朝廷为了禁止和截断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与据守台湾的东宁国部的联系,再次发布了一系列的禁海令。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后,康熙停止了清朝前期的海禁政策。但是,康熙开海禁是有限度的,其中有一项规定就是不允许同西方贸易。他口谕朝中大臣说:“除东洋外不许与他国贸易”,“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到了乾隆上位以后,清王朝开始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以欲构建他们的“世外桃源”。可惜,一切都没能挡住外敌纷踏而至的脚步。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进犯岱山所在的舟山群岛——定海,葛云飞、郑国鸿和王锡朋三位总兵奉命保卫定海。定海保卫战,三位总兵率部连续同英军血战六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殉国。紧接着,郑国鸿的儿子郑鼎臣,身怀家仇国恨招来义军,同英军在岱山南浦又进行了殊死搏斗。
  海水本应是蓝色的,纯洁而高贵,宁静而安祥。可是,它被一腔腔的热血染红了。热的血在闭关锁国政策的束缚下,难以扭转清政府被西方列强欺凌的命运。也正是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泛滥,使中华民族逐步丧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遇,进而造成中华民族长达百年的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大海是辽阔的,也是慷慨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大海般的胸襟和气度,如果不能科学地认识和对待大海,注定是要落后挨打的。孙中山是炎黄子孙中一个具有大海般胸襟和气度的人。辛亥革命期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他曾亲赴岱山考察,以便建设他理想中的军港抵御外辱。在历史厚重的岱山,孙中山遥望无边无际的大海,肯定想到了徐福、赢政、李白和苏轼,肯定想到了戚继光、葛云飞、王锡朋和郑氏父子,肯定想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和忽必烈、朱元璋、康熙和乾隆等帝王,肯定想到了鸦片战争和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可无论是想到谁,他都是基于对现实的关注。否则,在岱山的雨中,他不会用自己仅有的一把伞,为身边的老船工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岱山的长涂岛是孙中山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伫立长涂岛的高峰,他环顾四周柔美而壮阔的大海,不由赞叹道:“美哉!美哉!”岱山的海是美的,岱山之外的海也是美的。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70%的人口都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左右的沿海地带。人们同大海毗邻而居,沐浴清凉的海风,品尝美味的海鲜,眺望飞翔的海鸥……人类离不开大海,也许大海就是人类最后的生命依托和归宿。因此,对于朝外相伴的大海来说,我们世间每一个人都不能不收起贪婪的目光,都不能不抛弃无知的呓语,都不能不放下历史的偏见,而倍加珍惜和呵护。因为珍惜和呵护大海,就是珍惜和呵护我们世间每一个人的生命。
  大海是一本书,岱山是一杯茶。相拥岱山这杯茶,读读大海这本书,我们的生命会更出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