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岱山更美好”征文(四)
阅读之光,点亮孤岛时光
王兰飞
我的家在一座四面悬水的岛上,岛民们世代以渔为生,生活淳朴得就像一杯白开水,每天看日出日落,听海浪拍打海岸,整个村庄静谧得能听到阳光落地的声音,日子平淡无奇。
那天午后,太阳像个大火球,把整个村庄烤得发烫。空气在烈日的蒸发中化成白雾,一缕缕飘荡在街面上,我拖着被热气托裹着的双腿,软绵绵的,百无聊赖地走在路上,身子就像踏在棉花绒上。
结婚前,我对生活有过不少憧憬与幻想,可结婚后,日子就像门前长涂港的江水,波澜不惊,静静流淌。有了孩子后,柴米油盐和孩子的哭闹声更是填满了每一天。在一连串细碎忙碌的家务中,自己曾经对文学的热爱也被遗落在心尖角落。
直到有一天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后,我才觉得自己的生活好像一下子缺了点什么,以往被家务和孩子填满的时间,一下子空出了一大块。在转身走回家的路上,我感到茫然,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我心血来潮,心底里涌起一种想要看书的渴望。
而我知道,在这个小岛上,想找到一本自己心仪的书并不容易。岛上没有书店,只有二三家音响店,主要租卖CD片、歌曲磁带,顺带琼瑶、金庸、古龙等作家的流行书籍借阅,这是村里渔民每次出海时必备的文化食粮。而我喜欢的是席慕蓉的诗、林清玄的散文,那些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曾经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青春时光。
我还是抱着一丝期待走进一家音响店,店里空间狭小,货架上摆满了各种音像制品和书籍,录音机播放着激情摇滚的歌曲《一无所有》,声音振耳欲聋,我匆匆掠过书架上一本本书名,心里落满失望,却还是心有不甘地问店主:“这里有既不是言情又不是武打类的书吗?”
店主是个普通中年男人,正低头摆弄着一只拆得七零八碎的手表。听到我的话,他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疑惑,问道:“你要买编织毛衣的书?”
我连忙摇头:“不是。”
“那是蔬菜种植的书?”
我有些着急,解释道:“也不是,就是比如席慕荣、林清玄写的那种书。”
“那种书?!”店员露出迷茫的神情,挠了挠头,忽然恍然大悟似的,迅速弯下腰,从柜子最底层掏出一本书来。
我不由得欣喜。
他将书凑近我,神秘地说:“是不是要看黄色书!”
我一听,脸瞬间红到了耳根,感觉浑身的血液都在往上涌。我慌乱地摆手,连声说:“不是不是!”边说边转身,慌不择路地逃出了店里。
店门口立着的音响带货架前,一位着水兵服的战士正挑选着歌曲磁带,他惊讶地望着我,那眼神里的疑惑,让我尴尬羞愧无比。
我跑到街上,正午的烈日照得水泥路面一片炽白,刺得人眼睛生疼,似乎要流出泪来。街上空旷的死寂,好像所有的生命都了无痕迹,只有我一个人,被热气托裹着的双腿,软绵绵的,艰难地走在路上,心里升起一片孤独与荒凉。
不知什么时候,身边突然多了一只狗,它亦步亦趋地跟随着我,一身黑色溜顺的体毛,随着四肢驱动,在阳光下起伏不停,犹如波光荡漾。褐色的瞳仁里,仿佛透着神秘深邃的禅意。它不时扭头看我一眼,眼神里仿佛充满对我的同情怜悯,使我心生起莫明的亲切感。
我和狗就这样默默无言地走着,那一刻,整个世界好像只剩下了我和它。
平淡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而我对书籍的渴望却愈发强烈。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说镇上城校里有图书室,里面有很多外国文学名著,可能是因岛上看这类书的人极少,所以图书室基本是处于关闭状态。我托人办了一张借书证。
图书室普通平常,一间四十平方左右的屋子中央,竖立着四五排书架,四周沿墙壁摆放着书桌,从屋里陈旧沉寂的气息,及桌面隐隐的灰尘中,知道这里是少有人光顾的。而我却是欣喜不已,仿佛打开了电影里“芝麻开门”里那个阿里巴巴山洞,我被那一本本书名吸引住了,《安娜·卡列妮娜》《简·爱》《红与黑》《悲惨世界》……这些耳熟的著作,终于摆在了我的眼前,我终于可以尽情地阅读,终于可以满足心底潜藏已久的欲望。
此后的时光里,寂静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里,我斜坐在沙发上,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深沉的夜晚里,万籁俱寂,远处传来海浪轻轻拍打海岸的声音;在柔和的台灯下,阅读点亮了我孤岛上那片寂寥的时光:跟着安娜·卡列妮娜,我走进了俄国上流社会,感受她在爱情与道德之间的挣扎;陪着简·爱,我经历着种种磨难,见证了她对平等和自由的追求;看着于连在社会的洪流中的起起落落,我思考着人性的复杂;走进冉·阿让的世界,我体会到了他在悲惨命运下的善良与坚韧……
这些名著里的故事,极大地满足了我在情感上的深层需求,自己原本枯燥空虚的生活,于是有了不一样的色彩。阅读也再次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文学写作的热爱,我重新拿起笔,想要写点什么:写自己身处的那些海岛风情和海上劳作的渔民;写渔村的故事,那些单调平淡中的美;写自己所思所感,那些在孤独中寻找精神寄托的过程……
在这个偏僻的海岛上,顺着阅读之光,我再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大家来阅读吧
吴常良
很多年前的一些夜晚,我曾沉湎于阅读。那时,我工作的地方在磨心山向阳的半山腰。有一段时间,我也住在那里,靠东边的一排瓦房,其中一间就是我的宿舍。其实,总共七八间房子就住着我一人。我那时胆子很大,也可能神经有些大条。房间里一床一桌,还有一个在老家做好再装运来的书柜。上部是三层书架,中间是两格抽屉,下部是两扇门的柜子,可以放杂物。书逐渐增多,书架放不下,就把一些计划中要读的书排放在靠墙的床里边,方便拿取。
单位围墙外,有一户人家,他家有条黑狗,我与那条狗处得很熟,晚上回宿舍,人还在山脚下,狗就知道我回来,从上面冲下来,伴着我一路向上走。有陌生人路过屋外,狗会在院子里叫两声。而当狗不再叫时,正是我阅读到兴趣浓厚的时候。
寝室里只有一盏灯,并不明亮,但足够我看清书中的每一个字。诸子文章,唐宋诗词,明清话本小说,囫囵似的读了不少,还有现当代文学作品。其间,也读了一些俄欧美日等国的小说。反正能拿到手的,不管三七二十一,读起来再说。那个年代,港台武侠言情风头正猛,这样的小说也猛读了一阵子。
某一天,不知从那里寻来一本书,书名叫《再生缘》,全篇用诗句写成,后来才知这就是弹词。读着读着,我竟发现自己对书中的人物似曾相识。这个发现令我高兴不已,也一下把我的思绪拉回到少年时代。我老家有一位舟山走书艺人,好多年前,他曾在村里说唱过好几部书,其中就有这部书,故事名叫《孟郦君》,正是书中女主人公的名字。那时怪他没有将故事唱完,读到《再生缘》才明白错怪他了,作者本来就没有写完。
又一天,竟在单位储藏室发现好些马列著作,也搬了些放在床边,粗粗地看了好些日子。
阅读之余,在夜深人静时,坐在床头,自己也会思考,这么如蚕食桑叶般地啃食一本本书,有什么意义。古往今来,讲述读书好处的名人名言太多,而劝人读书的同样多。但读书毕竟有太多寂寞,虽记着诸多名人名言,但这些话语又如秋叶般,很容易被风吹了去。古人也说,板凳要坐十年寒,如果阅读是件容易做到的事,何必要这么多古人来讲述阅读的好处,诱着人去做?阅读往往就像人们来到海滩边捡拾卵石,你想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颗,最后忙碌好久,无功而返。
这样想了几次,自己得了个结论,阅读的美好不在结果,而在过程。过程很美好。虽然没有得到喜欢的卵石,但看到了美丽的大海,听到了海浪的声音,与大海同呼吸在一片天地。这还不够好吗?
我们享受的是阅读本身的美好。当你处在任何地方,当你沉浸在书本所创造的世界,你与无数的人相识,你与无数的道理相通。当你开心的时候,你的快乐会分享出去,而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伤心的时候,你会想起曾经读到过的某一段,你会得到勇气与乐观。读书能增加我们的智慧与勇气。朱自清在《读书与生活》中说,“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书,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对话’。读到会心处,仿佛与作者对坐闲谈。”
阅读的兴趣任何时候都可培养,你愿意把一些时光用于阅读吗?那么加入到阅读中吧。祝你每天都有新的体验。
生活是一座移动图书馆
吴永谷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虽拯救不了世界,却能给心灵带来安详和平和,让人即使身处泥塘,也能仰望天空。
2022年冬天我来到岱山工作,下班后,因为人生地不熟,常一个人无所事事。那段时间,我感到迷茫,一遍遍叩问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总觉得自己的人生和围起来做养殖的海水差不多,毫无波澜,浑浑噩噩。
直到有一天,我到县城采购。回去时,车子迟迟不来。抵不住寒风肆虐的我,环顾四周,发现了不远处的县图书馆,便逃难似的冲了进去。等我找个位置坐定,目光所及,满墙是书。刹那间,有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我随手抽出一本叶圣陶先生的《倪焕之》,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书香一丝一缕地把心填满。等驾驶员打来电话,我还沉静在那个热切追求新事物的青年倪焕之的世界里。只能匆忙借了书,朝车跑去,脸上抑制不住地笑着。
第二天暮色四合时,我已将书看完,于是经过一番周折,赶在闭馆前奔到图书馆。当管理员告诉我一次可以借5本时,我的心腾跳出欢喜来,专挑厚的书拿。我怀抱沉甸甸的袋子,朝回走时,怀里的书,飘出温暖可亲的气息,驱散了冬日的沉重。
那段时间,我经常趴在床边看书,直看到月光盈盈。渐渐的,灰暗的心,也开始明媚起来。同事问我:“小谷,最近遇上什么开心事了?每天乐颠颠的。”我继续笑,不语。我建了一座只存放5本书的“图书馆”,日日与书为伴,怎能不乐?
开春后,我搬到高亭住,街道的郁金香正如火如荼地盛放着。我依旧穿过满街的热闹,朝图书馆奔去,终于能徜徉在书海里了。一次,无意间在报刊栏上看到《今日岱山》,被文艺副刊版面吸引。在那些作者笔下,岱山的一草一木皆风景,一事一物均含情。我突然萌生出一个想法:我一定要加入这个文学大家庭!于是,每日到图书馆,发了狠地读副刊。一段时间后,有了创作的灵感,我将童年的回忆、故乡的牵绊、当下的日常一一敲打成文。
没想到,很快,我的文章便登上了家乡的《春城晚报》。那一刻,心中仿佛有无数朵花绽放,一派明媚。受到鼓舞,我的创作更加积极,文字如井喷如泉涌,把一腔热血都燃烧了起来。终于在年底成功加入了县作协。
身边的人都夸我前途无量,可渐渐的,我肚子里的那点墨水被榨干,下笔开始困难。于是,我又回到了图书馆,拿一沓厚厚的报纸和杂志坐到窗边看,想快速给自己浇灌些营养。一旁看报的老者,好奇打量着我问:“小姑娘,每次拿那么多报纸,看得完?”我有些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和他简单聊了几句,发现他出口成章,便讲出了自己的困惑。他说:“读书不在多,在于选得精,读得彻底!”我恍然大悟。
受到启发后,我当即和两位文友组成了读书“搭子”,建了个群叫“墨香书舍”。每天晚上七点半,一起共读一篇散文,一人朗读一部分,然后围绕全篇进行逐字逐句分析、拆解,常常碰撞出不一样的灵感。有时,因文中一句话,使得我们都陷入回忆,将往事细细说来。有时因某个观点太过奇葩,逗得三人在镜头外笑声朗朗。男友有时在,见我那般快乐,就凑过来听,总也想说上几句。
一日,昆明的文友临时有事,不能参加共读。男友立马逮到机会了般,毛遂自荐。我便给他安排了三段,朗读时他声情并茂,自鸣得意。但到了分享环节,却面红耳赤地憋不出一句话来。
结束共读后,他悻悻地说:“还是得多看书呀,不然心中有想法都表达不出来。”看他有了阅读的兴趣,我趁热打铁,周末把他也拉到图书馆。在书香袅袅,静谧雅致的环境下,他放下手机,拿起一本书,专心致志读了起来。待到晚风徐徐我们才离开,刚走到门口,他突然抬头看了看夜空,深情地说:“我望着月亮,却只看见你。”我轻轻拍打他,嗔怪他太肉麻了。心里却早已乐开了花,暗自窃喜:这图书馆算是来对了!或是心有灵犀,他继续说:“以后咱们每周都来图书馆约会吧,我要搜集一箩筐的情话,说于你。”我低眉浅笑地应道:“好呀!”身后的一排排花树,挤挤挨挨,欢欣鼓舞地目送着我们。
我的文字,悄然间又开始在四处开花。那天,我带着男友来到图书馆二楼,翻找出一份《农民日报》和一份《浙江工人报》给他看。“呀,你的!”没一会儿,他便找到了隐藏的彩蛋,惊呼着。我洋洋得意地笑。
最近,我和男友决定在这座漫着书香的小岛定居。选房时,俩人都一致决定必须有书房。搬家那天,看着我们一起读过的书一本本摆上书架,莫名的幸福袭来。我说这是“恋爱图书角”,是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的欢喜岁月。男友笑着举起了手机,拍下一张我与书的合影。
此刻,我在图书馆写下这篇文章,以此来记录在小岛上的读书时光。窗外光秃秃的树枝,还没有萌出春天的绿意。我却想对它说:树啊树,你且不急,生活是一座移动的图书馆,不论日子好坏,你只管博览群书,有书香日日眷顾着你。不久的将来,你定能满树青绿,花开灼灼,任小鸟你的肩上叽叽喳喳,啁啾出一派生机。<1911字>
阅读滋养生命
虞燕
我非常赞同一句话: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
我和先生都爱好文学,喜欢看书,多年前,也是因此而结缘的。家里除了书房,又在卧室做了个书橱,以便睡前随时翻阅。女儿也有自己的专属书柜,放置她喜欢的书。基本上,我每个月都会买书,家里还订了一些文学期刊。平时,一家三口各看各的,我以纯文学类书籍为主,女儿爱看童话、青春小说之类,他为了缓减工作压力,近年喜欢看一些比较轻松的小说。若有特别喜爱或看了很有感触的书,我还会写下读后感,投给一些报纸的阅读版。我们夫妻俩会经常交流各自看过的书,或讨论某个共同喜欢的作者。这样的交流,可以在做家务时,可以在睡前,也可以在旅途中,这些时光似乎因为阅读而变得美好起来。
因为爱阅读,逛书店便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虽说现在网购很方便,但那种在书的世界里与淡淡纸香耳鬓厮磨的念想会在某一刻突然强烈起来,那就身随心走吧。
在一排又一排的书架前流连时,忽然觉得,那些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的书籍就如无数张熟悉亲切的脸庞,正与我久别重逢。不禁想起很多年前自己第一次逛书店的情景。那时候,小岛上还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有一次,老师建议我去买两本适合初中生看的作文书,为期末的作文比赛做准备。妈妈带着我来到了岱山县里的大书店,这下,真的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了!我不知道眼睛该往哪看,各面墙上,满满实实的全是书;长龙似的玻璃柜下,也铺满了排列整齐的书。我傻傻地愣了好一会后,才兴冲冲地如无头苍蝇般扎进书海里去。经过其中一个大书橱时,我使劲用鼻子吸了吸气,带有书香的空气令人陶醉。起初,特别拘谨,只敢凑近看看书名,最多也就战战兢兢地摸一下书脊。随后,等我近距离见到了那些曾听闻过的名著和童话书时,便忍不住了:先试着把它们一一抽出来,轻轻摩挲下封面,再翻开几页偷偷瞄一下,最后小心翼翼地合上,放回去。做这些动作时,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砰砰砰”的心跳声,平生第一次与那么多书亲密接触,难免激动啊!临行前,除了两本作文书,我还把另一本书紧紧抱在了怀里,那本书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至今仍在我的书架上,它陪伴着我从少年走到了中年。
每次去书店,几乎把脑袋埋进书架逐一看过去,看到感兴趣的书名或作者便停下来,抽出来翻阅。若翻了两页感觉渐淡乃至无甚好感,则果断物归原位;若读下来如沐春风渐入佳境,那便是“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了,必须“娶”回家;若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刚好与一本书碰撞出了火花,这一般就是即兴蹭书看的缘起了。总觉得,那墨香流离的书页和万古风情的方块字似乎有魔力,能让灵魂安静、心灵充实,从而忘却尘嚣,更觉察不到时间的流逝。
受阅读的滋养,我一直没有放弃写作。因为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分享阅读经验,互相激励,我写作的积极性更是提高了不少,近几年已在各大纯文学期刊发表了近两百万字,出版了两本小说集和两本散文集。先生会看我写的小说和散文,并作出点评。这大概是他支持我的方式。女儿喜欢编故事给我们或者她表妹听,我跟先生鼓励她写下来,她认真地找了个笔记本写,得到我们的肯定,她特别开心,说会坚持写的,写完这本再换一本。有时候,她看书后,会跟我讲,这个句子好,那个词语也不错,我以后也可以这样用。看来,她已经是阅读的受益者了。
我经常参加文学沙龙,这是个分享阅读,交流写作经验的沙龙,氛围特别好,十多个人围成一圈,各抒己见,百花齐放。大家会经常对阅读过的同一篇文章进行评说,各自思想的源头活水汩汩而涌,时而交汇、时而分流,水花四溅。那些思想的碰撞,观点的认同或相悖,都能予相互以启迪。沙龙的意义便在于此了吧。而每次沙龙后,我会把文友推荐的书籍记下来,之后或购买或借阅,自己阅读过才满足,还会跟家里人分享沙龙上的收获,或者把沙龙上未尽兴的话题继续拿出来跟先生讨论。
阅读让我们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了一个精神生活的世界,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滋养,生命因此更丰盈,更华美。
书香为裳 岁月生香
张瑾
在岱山,有那么一位女子。她静静地伫立在岁月的长河之中,身着一袭素雅的长裙,眉眼间藏着无尽的故事。与她的初见,在民国9年。身处蓬莱书院藏书楼内的她,还只是个青涩的少女。《二十四史》《岱山镇志》……一本本泛黄的书页,承载着这座岛城的古老记忆,也承载着她的梦想与希望。她小心翼翼地翻阅着这些书籍,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流。那些文字,如同一粒粒种子,在她的心中生根发芽,让她的心灵渐渐丰盈。
民国27年,跟随一位爱国青年的足迹,女子辗转至东沙的一处小小居所——定海小小图书馆岱山分馆。这里藏书500余册,馆内创本《同舟》旬刊。她以文字为武器,为国家呐喊,为民族发声。
虽然,战火吞噬了她的那些珍藏。她的心,也如同被撕裂了一般,疼痛不已。但,她并没有倒下。她知道,只要她还在,书香就不会消散。她开始四处奔走,收集散落的书籍,重新搭建起阅读的天地。她的身影,显得那么渺小,却又那么坚定。
“就在东沙车站那里,我记得有位残疾人摆摊租借连环画。”傅佩君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她的童年因女子而变得色彩斑斓。而在今年56岁的陈兰萍记忆里,一份舅舅从上海带来的《少年报》,让她在同龄人中骄傲了许久。那份报纸,虽然薄薄的几页,却承载着外面世界的精彩。她通过这些文字,与女子对话,仿佛这样就能够触摸到远方的梦想。
《一双绣花鞋》《林海雪原》《第二次握手》……出生于1958年的贺松涛,至今仍清楚记得那些年看过的手抄本……她和伙伴们围坐在一起。那些故事如同火焰,让他们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女子的温暖。
后来,大家不约而同地走进岱山县文化馆一楼,寻她。在144平方米的空间内,2400册藏书的墨香,随着海风轻轻摇曳,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厚。再后来,人们又涌进了文化广场西南侧,那幢方正的楼内。
那些年,“读书”的春风也吹到了大长涂岛上。谈起那段在东剑中心小学任教的10年经历,模范教师赵飞君除了日常备课、教研、教学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和岛上的孩子们一起阅读。读诗歌、读美文、读故事……
赵飞君说,一个孩子如果他的儿童时代读过优秀的书、经典的书,他的心灵就会比较丰盈,在长大以后,就能够更有勇气、有能力去面对那些风雨。
从儿童文学的风潮到各类经典名著的研读,这不仅仅是对阅读的热爱,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一种对孩子们成长的关怀。就这样,一场“阅读润泽童年”行动在海岛的各所小学全面铺开,至今已有20个年头。
从幼儿园到中小学,老师们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许多学校还设立了专门的阅读课程,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丰富的阅读资源。
童年时代语文老师曾说的那句“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深深地刻95后青年张晨豪的脑海中。在他老家的书柜里,现在还整齐地摞放曹文轩、杨红樱等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家的书籍。
“当时,校园里举办了图书漂流活动,大家分享交流自己的书籍。”张晨豪回忆,那也是他最珍贵的回忆,也是最宝贵的财富。
当下的岱山,高楼与渔村相映成趣,渔港的灯光与星空交织为卷。在旖旎风光中,喜马拉雅安澜亭城市书房、竹屿港城市书房、新区竹屿欢喜书店等各具有特色的文化场馆、59家“三余书屋”,168个图书流通站,共同绘就岱山的文化底色,让这座海岛小城在现代与传统的交融中,更添一份宁静与美好。
每到周末,衢山镇居民毛慧慧都会步行几分钟,带着家中的2个孩子打卡“岛与书房”,有时还会去“喜马拉雅·潮心”海边农家书店小坐,感受海风的吹拂,走进女子的世界,感受那股无形的力量。这份力量,好比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指引岛上的人,往正确的方向航行,前进。
书香雅韵、书香育苗、书香悦读……这些年,岛上还涌现了一个又一个爱好阅读的的群团。他们不分年龄,不论职业,以书为约,共同品茗人生。而随着乐器、书法、茶艺、汉服等元素的加入,更让女子的美更加摇曳多彩。
正可谓,书香为裳,岁月生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