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初见
一如初见
□王兰飞
岱山作家协会成立四十年,而我加入协会也已有三十五载。协会于我而言,已不只是一个组织,而是我心灵的栖息之所。如今,我在它的怀里慢慢变老,却欣喜地看到它正越来越年轻,枝繁叶茂。
当年十八九岁诗一般的年纪,与许多“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文学青年一样,我在笔记本上郑重其事地写诗涂鸦,深深地沉醉其中。将节省下来的微薄的工资,买书看书,连看到那些带着包装精美的本子、钢笔甚至印有字的广告图片,我都会流连一番,甚至情不自禁地买下。
那应该是一种无意识的文学梦,犹如山上野花开得热烈也开得寂寞。有一天,我在经常往来摆渡的轮渡口墙上,看到贴着一张成立“岱山文学协会长涂分会”的通告,通告是用红色的A4纸打印的。许多人都无视它匆匆而过,而我却是被定了身,盯着它,反复来回地看,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惊喜、激动的心绪澎湃起来,燃烧起来。一回到家,我便迫不急待地写了一封希望能够加入长涂文学分会的申请信,并附了几首诗作,按照通告上的地址寄了出去。不几日,我便收到了叫我去参加分会活动的通知。
那是1989年初夏,我第一次参加当时还称之为“岱山县文学协会”组织的活动——岱山县文学协会长涂分会成立仪式。那是意义非凡的时刻,激动兴奋的心情无法言喻。参加活动的都是在长涂各行业工作的人,印象深的有分会会长、时在长涂医院工作的沈松友、同在医院工作担任分会秘书长的邹海平,还有分会刊物《海平线》主编、在长涂中学教书的许成国老师,还有在长涂银行工作,小说写得很好的方宽军等。原来长涂还有那么多热爱文学的同道中人。
那天也是我第一次见到李国平(谷频)主席。尽管由于年代久远,想不起那次活动的具体日期和地点。但至今我都清晰地记得,在正式仪式结束后,李主席突然出人意料地从兜里抖出一条小手帕,随即扭动身体,一边唱“风吹着杨柳嘛,唰啦啦啦啦啦;小河里水流着,哗啦啦啦啦啦,谁家的媳妇她走呀走的忙呀……”合着歌曲节奏,他翘着兰花指,甩着小手帕,妖娆地一扭一摇,那种幽默滑稽的舞姿、惟妙惟肖的神态,把《回娘家》中赶路的小媳妇,模仿得活灵活现。这突如奇来的“情景剧”,逗得大家合不拢嘴,笑声满屋飞溅,仿佛进入了一个欢乐的世界。或许是这个充满激情活力的精彩环节占领了记忆,以至于当时的时间地点都被忽视了。
在这份欢乐与热情中,我成了县文协长涂分会的一份子,也领略到作协“开国”元首李国平主席谈笑间领军千军万马的风采魅力。
分会正式成立后,为了方便会员之间作品的交流,分会定期印发《海平线》文刊。我积极地投稿,几乎每一期都有我的“诗歌作品”,有时候是一首,有时候是好几首。我捧着《海平线》,经常会有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也深深体会到文学对于我的特殊的价值感。
不久后,由于人员变动等因素,长涂分会取消了,我跟着“升级”,成为县里协会的会员。在县协会这个大家庭里,我认识了更多令我景仰的文学前辈。那时,协会定期举办文学沙龙,时间一般都是在周末或者晚上,地点在高亭一家蛋糕店二楼的一间包厢里。虽然我在外岛,但总是尽可能地赶去参与。在与志同道合的文友们的交流探讨中,我仿佛置身于文学的神圣殿堂。我认真聆听他们的每一句话,无论大家的逗趣谈笑还是严肃探讨,对我而言都是一场思想盛宴,从中汲取到知识的营养和写作的灵感。
记得有天晚上活动结束后,我怀着意犹未尽的心情从店里出来,发现外面下起了雨。我撑开伞,听那雨滴落在伞面上的声音,像美丽动听的音符,如此愉悦沉醉,此刻的氛围,更让我感受到文学的浪漫神秘与深邃。
记得协会会刊《群岛》,最初是以报纸的式样印发的,报刊朴素简洁、精巧美观。里面刊登的都是会员们的优秀作品。虽然只有薄薄的一张,却像行驶在广阔海洋里的一叶帆舟,承载着会员们无比热爱深厚的情感,引领大家为共同的理想信念齐心划桨,努力前行。
现在,《群岛》已为季刊,从相对简单的报刊变成精美的杂志。具有抽像风格的封面版图,寓意岛屿的神秘与壮阔,里面的内容更加丰富,涵纳了南疆北域更多外地作者的作品,刊物显得更大气厚重,传播影响力也更加广泛。《群岛》不断提升的宽度与高度,见证了协会不断进步的发展历程和创新精神。我一如既往地拜读里面的作品,成了督促我努力的镜子。
2011年,协会首次举办“全国海洋文学大赛”,由此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文豪,也把在温室中呵护的本地作家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舞台。作为作协的一名会员,我虽知自己道行浅,自不量力,但是本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我积极投入每届的征文,期间也获得过几个奖项,这些奖项于我而言是肯定更是激励。
漫漫征程四十年,在与作协相知相伴的悠悠岁月里,我经历过创作初时的自信与激情,也曾有过自我否定与彷徨,但作协给我的鼓励,文学给我的抚慰,给了我前进的动力,虽时光流转,而我心怀热爱,一如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