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群岛推文 >

群岛推文

衢山,海上天路中的“驿站”

衢山,海上天路中的“驿站”

 
                                        厉敏
                          
衢山取名
衢山,历史上有记载的起码取过三回名。首先是唐朝的时候,取名为“岣山”,这岣山据说是借了南岳衡山主峰的名。那是赞叹衢山,看起来像五岳一样高峻。其实,衢山最高峰天灯峰也只有314.4米,怎么可能跟五岳相比?不过,远远地从海上来看,一片汪洋中突然耸起这么一座高峰,也确实挺令人惊奇的。
而第二回取名,是在宋朝,名字改作“朐山”。“朐”与“岣”,字形看起来有点相近,但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朐”的意思是套在拉车的牛马颈上的那条曲木,即所谓“轭”。这是用下面有点凹,前面有点凸的“轭”形状来形容衢山岛型,的确有点像啊。而且,我觉得这个给衢山取名的宋朝人,确实太伟大了,当时要了解岛的形状,没有测量设备,没有无人机,只能靠两只脚一步步丈量,太不容易了。
这第三次取名,已经是清朝了。自康熙朝宣布撤销海禁令后,舟山各岛的人口和生产逐渐恢复起来,而且随着造船和捕鱼技术的提高,舟山各个渔场逐渐形成。这个时候给衢山取名,真的是恰逢其时。清朝的当政者很聪明啊,“衢山”跟“朐山”,音相同,所以叫起来跟过去一样,没什么区别啊,这就不会造成混乱,也不会让老百姓感到不习惯;但意思却变了。“衢”,即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的意思。这个取名,已不像前两次局限于衢山岛本身,而是从衢山的历史,从未来,从它的周边环境等综合起来进行考察,认为从衢山岛与大陆沿海之间的距离、衢山与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四通八达的水路来看,衢山确实是东海上的交通要道,是海上天路的重要驿站,所以,取名“衢山”,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东海仙山
从地图上看,衢山位于钱塘江出海口这个喇叭口的中间位置,而它的北面则是长江的出海口,南面还有甬江的出海口。这“三江”的水流均有部分要交汇于岱衢洋、衢山海域,所以,衢山海域才有“半港混水半港清”的说法。在大多数的日子里,衢山西南半港是混水,而东北半港是清水。钱江、长江的淡水径流,向东流了近百海里,融入到东海的海水中,有时,横断一股径流流过,这混水与清水就像被一道透明的墙阻断了一样,显得泾渭分明。
在远古,大陆沿海地区生活的人们,尚未掌握造船技术,只能在潮间带捡拾些被潮水冲上来的鱼虾,在滩涂上捉摸些蛤蜊沙蟹之类。后来渐渐有人乘着独木舟,在海岸附近的浅海,用削尖的木棍、竹竿射鱼,或用草、麻等编织物来网鱼。这长江、钱江的入海口,正是淡水鱼和咸水鱼交汇、产卵之地。有些鱼既能在淡水中存活,又能在海里生存,如刀鱼、鲈鱼、鳗鱼等,还有就是在混水区寻找饵料或是产卵的鱼,很多鱼逆流而上,会不时窜出水面,所以,在一定的季节,引诱着人们纷纷冒险驾舟出海捕鱼。
而有时水流湍急,或遇大潮汛,危险就降临了,独木舟被洋流冲走,已经漂出好远,看不见大陆的岸线了。这几个渔夫料想肯定死定了,再漂出去就是茫茫大海,哪里看得见半点岛影山影?漂呀漂,漂了几天几夜,渔夫又饥又渴,想想一定要葬身鱼腹了。不料,抬头一看,一座云雾中的海上仙山突然出现在眼前,他们擦擦眼睛说,这不是做梦吧。这些陆陆续续从三江口漂出来的人,后来成了衢山岛的先民。所以,考古发现说衢山岛在5000年以前就有人居住,这并不奇怪。多少年下来,在飘渺的东海上,看见过海上仙山的传闻,就在神州大地传扬开来。
当时认为海上有三座仙山,分别叫蓬莱、瀛洲、方丈。也不知是传说还是意会,说三座仙山分别是指岱山岛、衢山岛、秀山岛。这本文就不去细究了,但从那个时代看,这些岛与大陆的距离,海上经常出现的水雾缭绕的景象,岛上四季葱茏的环境和海山景色,确实符合神话传说中仙境的条件。而把真实岛屿当作仙山的前提是,当时海上交通的阻隔,没办法弄清真相,这才会造成这样那样的猜想。
 
                        海上天路
看见过的和没看见过的人,都说东海上确实有几座海上仙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后来即使住在衢山的人,也认为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世外桃源、佛国境界。这里也确实天高皇帝远,不纳税,不交粮,过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大陆上的人都在寻找到达仙界的海上天路,而佛菩萨也纷纷在这个岛上落户,真的把这个岛看作了自己的家乡了。
首先是徐福,这个被道家当作是他们先祖的人,他向秦王秦始皇拍着胸脯说,他知道神仙住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神仙就找到了长生不老之药。于是,他奉秦王之命,带着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到东海寻访长生不老之药。这个皇家船队,算是当时顶级豪华的船队了。不过,船队起航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音讯了。这么庞大的一支船队,是不可能一下子失踪的。很多人后来听说了他们先是到达东海海域,找到被称为蓬莱、瀛洲的岱山、衢山等岛屿,本想长期住下来,后听当地渔民说,再往东去,大海的深处,还有一个更大的东瀛岛,被称为“扶桑国”的,那里也许住着真正的神仙。于是,徐福的船队又继续向东,最后抵达了日本,从此船上的人都留在日本繁衍生息。如果这支船队真的到了日本,那么航行途中经舟山海域,在岱山、衢山等岛屿停留是完全有可能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据传汉朝的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中,将衢山称作“瀛壶”。话说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被天兵天将擒获,但无论天庭用什么刑法,对孙悟空来说都是毫发无伤。于是太上老君就把他丢到炼丹的八卦炉中,想用三昧真火,将其烧化。过了很久,老君见炉中没了动静,就一手拿着茶壶,一手去掀炉盖,没想到,孙悟空腾地一下子窜了出来,将老君撞倒在地。那把茶壶一下子掉落下来,这一掉,竟落到东海中,就成了现在的衢山岛。而那些打翻的东西、惊跑的动物、撞落的星星,也纷纷落到海中成了诸多的小岛礁。
而这个传说,正好与衢山观音山的传说相衔接。传说当初观世音菩萨因在大陆不胜烦扰,想到东海选一个清净的道场,用以修行弘法,但有关条件就是在山中能看见周围的一百座岛屿。当她来到衢山,从空中看见衢山云雾缭绕,风景秀丽,非常满意,因此,就落到衢山最高峰上数周围的岛。但数来数去只有九十九座,忘记了脚下的衢山岛也应该算一个,失望之余一脚跳到梅岑山 (今普陀山)。衢山的这座山虽未被观世音菩萨选中,却因此被称为“观音山”了。据传,观音山道场首先由普庆寺开始,初创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僧人鼎定开山住持。我对观音山道场初创于乾隆年间,表示怀疑。既然观音山道场比普陀山道场要早,普陀山道场始于唐朝,因此,我认为,衢山这座山被命名为观音山的时间,可能要早得多。另一种说法是,观世音菩萨在观音山曾修道三年,观音山是她的另一处海山道场,与普陀山并称姐妹道场。
 
陆海通衢
估计在汉以后,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和对外贸易的增多,人们才逐渐知道,衢山这座海上仙山,不但在世间存在,而且位于各条航线的要冲位置,能够靠岸停泊、避风补给,是海上航行要经常光顾的重要交通驿站。
于是对外作战的军队来了。隋朝将军陈稜出师琉球(今台湾)途经衢山。为什么要停留衢山?陈稜当时是奉命率兵万人,从东阳出发,途经杭州湾进入东海。他们顺流而下,但是遇到了大风天气,于是船队在衢山港停泊等待。估计是遇到了台风,狂风怒吼,白浪滔天,没有一点消停的迹象。陈稜就在泥螺山下刑马祭神。第二天,果然风平浪静了。陈稜船队抵达台湾后,势如破竹,俘虏敌军二万人。在船队返回大陆途中,又经过衢山,于是陈稜下令,俘虏凡愿意留在衢山的可以就地释放,于是很多俘虏就留在了衢山岛。就是这个陈稜,后来不但在台湾被奉为始祖,而且衢山人感佩他的仁义、英武,为他建造了最早的陈稜庙。
要东渡海外的文化使者来了。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其中第二次和第五次,都是途经舟山海域。第二次,尚未出海,就在长江口的狼沟浦遇风浪沉船;船修好后刚一出海,又遇大风,漂至舟山群岛北的衢山岛,又遇风暴,好不容易快靠岸,又触暗礁。此时,船破沉海,鉴真等千辛万苦爬上岸,又饥又渴,五天后,遇衢山渔民才获救,后被送到宁波的阿育王寺安顿。第五次为等顺风,在舟山群岛一带停留了数月,出海后遇强劲北风,后来竟然漂到了海南岛的三亚。
躲避金兵追击的帝王来了。建炎三年,刚在南京即位不就的宋高宗赵构,面临内乱不断,兵变相乘;外患纷扰,金人压境的危险境地。他只得带领朝廷百官和皇族家眷向南逃难。建炎三年十二月,宋高宗赵构被金国元帅兀术追击至浙江;宋高宗逃到明州(宁波),金兵又追赶而至。眼前情势万分危急,宋高宗急忙命人驾起楼船逃到舟山。金兵马上追至定海。他在紫微的“回峰寺”藏匿了几天,急忙离开定海,经岱山到衢山,从衢山的龙门口入港后上岛。望见对面有座寺院十分壮观,于是前往祈祷,求佛祖保佑,并题写“华云寺”三字。
兵败退却的还有元末跟朱元璋打仗的陈友谅军队。他们乘船向南逃亡,但并没打算逃到衢山,可能也是受到潮汐、风向的影响而进入衢山洋面。
还有络绎不绝的商船队伍,或往北前往日本、韩国,或往南前往台湾、南海。商船也往往因风或潮流等原因,经常中途锚泊衢山港湾等待天气好转或在衢山进港修整。
有趣的是一桩关于“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砖碑的“谜案”。光绪年间,在衢山皇坟基,一农民挖到了一块刻有“大唐故程夫人”字样的砖碑。因此地名“皇坟基”,砖碑的主人又是什么“大唐故程夫人”,于是很多人猜测这一定是位来衢山隐居的皇亲国戚。而衢山当地的秀才乐声和,更是如获至宝,马上把它送到观音山洪福寺收管。此事又马上传到了岱山清代拔贡汤俊的耳朵里,他又是拓本送人,又是写诗颂扬,着实宣扬了一把,后来连奉化名人孙振麒都出来做文章。但据现代专家考证,这位“程夫人”不过是个做海运生意的富商妻子而已,在航行途中因病上岛,暂栖调养,不幸病笃,客死他乡。
 
                        渔场港口
到了近代,衢山终于把它的海上天路演变成了人间繁华的都市。其实,岱衢洋渔场早就存在,并非后人围捕大黄鱼了,大黄鱼顿时就多起来了。只是以前渔业技术比较落后,未能形成规模捕鱼罢了。据记载,汉唐时代,舟山渔民的作业方法,只是在涂面和浅滩上插簖、堆堰,随潮进退捕捉鱼虾。到了宋代,舟山渔民“网捕海物,残杀甚多,腥污之气,溢于市井,涎壳之积累,厚于丘山”,可见捕捞之盛。明代以后,由于倭寇侵扰等原因,朝廷实行“海禁”,将舟山全部居民迁居大陆,从而使舟山渔业严重受挫。直到康熙23年(1684年),“海禁”重开,才迎来了舟山渔场的重新繁荣。
岱衢渔场俗称“衢港”,位于岱山、衢山两岛之间及其附近海域。岱衢渔场盛产大黄鱼,每年夏历四五月间,从外海越冬场进入岱衢渔场集群产卵。按鱼发的顺序,分三大潮期,俗称“三水”,大致时间从立夏到夏至为旺发期。鱼汛季节,江、浙、闽、沪三省一市渔船“俱集于此,不下数千计”。同时,随着各地渔民的到来,各地的捕鱼技术也得到迅速交流,大对船作业、流网作业等,发展到后来的机帆船对网作业,使渔业产能不断提高。衢山的岛斗岙和岱山的东沙,因临近岱衢渔场,于是成为渔业加工、销售、补给的重镇,一度繁盛异常。上世纪70年度末,因渔场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衰竭。衢山岛,这个昔日的渔业生产基地,岱衢渔场,这个盛极一时的渔业大牧场、海上竞技场,由此衰落。
但衢山人的梦,并没有由此终结。衢山人的梦,牢牢定位在它的独特地理位置——优良的深水岸线、海上的通衢大道上。现在,衢山人越来越意识到他们这把天上掉下的“瀛壶”的无穷价值。他们已开始着手规划设计、谋篇布局。
衢山岛周围水域最深41米,平均水深10米,可利用岸线30余公里,拥有3个深水良港:
——衢黄港位于衢山本岛北面,东西岸线8公里,南北宽4公里。港域和通海航道水深大于22米,可建20-3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
 ——蛇移门港位于衢山本岛东面,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2公里,港域和通海航道水深大于22米,也是建造20-3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的理想港址;
——衢山港位于衢山本岛西侧,南北长5.8公里,东西宽0.4-4公里,港区面积10平方公里。可建造各类客货码头泊位。岛的南面可建10万吨级船坞基地二个。
在长三角地区,像这样优异的深水岸线,可以说绝无仅有。而且衢山海域的水道,是出入长三角地区、对接韩日前沿港口、连接海上丝路的重要通道;而且,衢山腹地宽阔,又可作石油、矿砂和集装箱等物资的储运、中转基地。
也许不久的将来,衢山人期盼的成为国内外陆海物资储运基地和集贸易、旅游、产业为一体的具有交通枢纽、海洋经济和生态旅游等综合功能的陆海通衢、海上驿站、梦幻仙岛的愿望,不再是一个梦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