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群岛推文 >

群岛推文

一个岛与一块糕的前世今生

一个岛与一块糕的前世今生
 
虞燕
 
在江、浙、闽、沪沿海一带,要是有人提起长涂,必撇不开倭井潭硬糕,也就是说,长涂这个弹丸小岛,用一块硬糕打开了知名度。作为海岛,海产品的风头被一种糕轻而易举地盖过,实不多见,那么,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一个岛与一块糕的前世今生。
长涂以岛建镇,地处舟山渔场中心,位于今时的舟山本岛以北,岱山岛以东,由大小长涂两个岛屿组成。两座如山头平缓的长形岛屿相峙而立,而岛与岛之间的夹缝便形成了一道港域,我们叫“长涂港”,以港为界,分港南、港北,港南为大长涂,港北即小长涂。大长涂虽说面积大,然随着人口迁移,如今只剩下一些老年人,经济、政治、文化、娱乐等设施几乎都集中在了小长涂。
小长涂在宋朝时已有居民,属昌国县蓬莱乡,明嘉靖《宁波府志》里有“长涂山在昌国西北海中”的记载,到清代,谓蓬莱乡之长涂庄,隶属定海县。硬糕的历史亦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天灾连着人祸,逃荒者众,浙江黄岩人林纪法携妻儿一路漂泊,历尽困苦,最终在小长涂岛落脚生根,因为他瞄到了商机。
长涂港全长7.8公里,宽400-700米,港域宽阔,水深流直,且有诸多岛屿遮挡,是“台风刮不进,巨浪涌不起”的天然避风良港。每逢渔业汛期,沿海各省渔船纷纷进港停泊,如士兵列队,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头。当时的渔船以小木帆船为主,浪稍大,船一颠簸,锅就翻了,渔民只得带些简单的糕饼充饥,而林纪法恰好有做糕的手艺,因口味佳,价格低廉,他的糕深受渔民们欢迎。
彼时的糕还不是后来风靡沿海各地的硬糕,只是一种黄岩特色的软糕,至多算个前身。海上作业,受各类因素影响,出海时间长短无法控制,渔民太需要能存放得久又不会碎裂的干粮了。林纪法便着手改革工艺,调整糯米、糖、水等比例,在蒸、烤、烘干工序下功夫,其间经历多少次失败和修正,不得而知,最终的成品无疑非常成功——长约两寸、宽一寸,鹅黄莹亮,状如惊堂木,敲在桌上“咚咚”响,硬实,香甜,硬糕从此诞生。硬糕不易受潮变质,即便被浪头打湿,坚实依旧,风味不减,渔民可直接放口袋,随时随地拿出来啃一口补充体力,当下酒菜也不错,有嚼头还经吃,如此,硬糕随船流到沿海各地,长涂岛也名气日盛。到民国时期的渔汛旺季,小长涂的硬糕店竟达20余家。据说那会,长涂“外滩”,包括后面的空地上,全是摆摊卖硬糕的,店主们拿起硬糕边敲击边吆喝,“咚咚咚,咚咚咚”,那气势,跟擂军鼓似的,怕是把潮水都惊退了。
至于硬糕为何要冠以“倭井潭”之名,一块糕与一个井潭究竟有何渊源?从前,流传于老百姓中的说法是:一,最初制糕的水源来自此井潭;二,倭寇占领长涂时,侵占了水潭,致使当地百姓无处汲水,后被戚继光带领的戚家军剿灭,水潭得以重归人民。戚家军抗倭时带的干粮便是硬糕。第二点显然站不住脚,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而长涂的硬糕到清代才有,不过,戚家军从倭寇手中夺回井潭是事实,在戚家军之前,还曾有渔家三姐妹为保潭夺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多年来,硬糕新旧包装上常出现“三姐妹”字样或图案。
为颂扬戚家军,缅怀三姐妹,长涂民众砌潭为井,称“平倭井”,大家习惯叫“倭井潭”,井边立了一石碑,即为“抗倭碑”,井潭所在的村自然就叫倭井潭村了。近些年,长涂镇致力于深度挖掘海洋文化、抗倭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誓将倭井潭村打造为历史文化重点村,比如,在井潭上方的山岙中,以时任参府的戚继光为神像,捐资建立“参府庙”,进而形成一个别样的参府弄山顶观光公园;在保持古村原来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古建筑、古道进行集中修缮,并增加新鲜的设计,走在倭井潭村,两边的墙上,一会是满墙的“长涂二十八道味”,二十八张图,二十八道菜,丰富、逼真,令人垂涎欲滴,一会有《长涂好》的歌词和曲谱迎面而来,一会又是写了海鲜类俚语的鱼形木片,像鱼儿在墙上游……处处是景,目不暇接;2019年,倭井潭硬糕非遗文化展馆在倭井潭村建成,馆内展览了硬糕手工制作的原始模具、硬糕所得各种荣誉的牌匾、硬糕几代传人的珍贵合照等,更绝的是,游客还能亲自体验硬糕非遗技艺的制作流程。这是将倭井潭硬糕的文化内涵和背后的历史故事串了起来,做成了一个富有特色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硬糕,了解长涂。
2019年,长涂倭井潭村被列入了第七批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硬糕以“倭井潭”为商标,可谓强强联合,实现了共赢。
过去,做硬糕全凭人工,制作工艺古朴、复杂、繁重,淘洗、配料、筛粉、擀面、印模、切割、两蒸两烤、冷却包装等,这一系列工序下来,极考验人的耐性和体力。随着科技进步,制硬糕的设备等也在不断改革完善中,硬糕第五代传人林杰毅大胆引入新设备新机器,在原料、加工工序不变的情况下,部分采用机械化生产,比如温度、湿度等精确度要求高的环节。由机器来“控温”“控湿”,工人省力了,硬糕的口感更趋完美。
事实上,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始,随着渔民出海装备和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硬糕的干粮身份已逐渐模糊,而制作工艺、文化背景、糕的寓意及当地人的心理感情所赋予的附加值,让这款百年老糕有了新的民俗文化意蕴。2008年,长涂倭井潭硬糕荣获“浙江省老字号”称号,硬糕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
林杰毅更是顺应时代,遵从健康理念,先后开发出一批倭井潭硬糕的衍生品——五谷杂粮系列糕点、观音酥、观音糕等,且跟硬糕一样,均标明不含任何添加剂防腐剂,符合现代人的心理期待。各款糕点的包装更新了一代又一代,精美新颖,式样繁多,让人眼睛一亮,拿来送礼是再好不过的。电商时代,倭井潭硬糕及其他系列糕点除了走传统的营销模式之外,还大力在线上推广,尤其以抖音短视频和直播形式收获了大量粉丝,林杰毅将企业文化、企业里的所有产品一股脑儿展示于全国人民面前。
如此一来,可以预见的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这世上有一种糕被称为“可以吃的石头”,而通过硬糕,人们会发现那座东海之滨的偏僻小岛,她竟是国家二级渔港、重要军港,有“小黄鱼之乡”的称号,还有“东海明珠,蓬莱渔乡”的美誉……长涂岛的神秘面纱,等着远方的人来一一揭开。
 

相关阅读: